我眼中的臺灣
作者:陜西省勉縣勉陽中學 范博
發布時間:2012-09-06 15:33: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受臺灣紅十字組織的邀請,5月10日我們一行9人從西安出發,在北京接受了三個多小時的培訓,于5月11日下午到達臺北。自下飛機到我們5月16日教育參訪結束離開臺灣整個過程都受到了對方的熱情接待。在與他們的短暫接觸交流及觀察感受中,使我對臺灣及臺灣人有了更多的認識。
臺灣人自信、樂觀。我們所到之處,均受到了臺灣人的熱情歡迎,他們介紹臺灣的文化特色,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到臺灣排彎國立小學參觀時遇到的一件事。當時,校長向我們大概介紹了學校的情況后說:“下面將由五年級甲班的學生繼續為大家服務。”一會兒,就有十多個穿著鮮艷的排彎族服裝的小學生大大方方走了過來,向我們恭敬地行禮之后,就開始了接力式的講解,他們有的講學校的文化背景,有的講辦學特色,盡管他們的聲音還很稚嫩,甚至連麥克風都戴不好,但他們的言語、神態和舉止中無不透著自信與樂觀,我們不由得發出聲聲驚嘆:“這里的孩子真了不起!”
臺灣人講惜福,重感恩。臺灣人總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工作,非常熱愛和珍惜自己的工作。在他們看來,是政府和單位為自己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是工作給了他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在街上,我們看到一些老人在撿拾垃圾;學校里,有老人在修剪樹木;有中青年婦女在和孩子們做游戲、講故事,有關人士告訴我們,這些人是退休后或富有愛心的家長主動到社區或學校做義工,發揮余熱,服務于社會,以證明自己對社會還有用。母親節那天,臺灣藝人朱慧珍女士的女兒跳樓自殺了,朱女士悲痛不已,她哽咽著說了這樣幾句話:“感謝我的女兒陪伴我走過了26年,讓我享受到了做母親的快樂。”聽到朱女士的這番話,我不禁潸然淚下。感恩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心態。臺灣人的確是懂感恩,知惜福的人。我想這大概就是他們都能樂觀地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吧。
臺灣人謙和、真誠。臺灣人身上透著儒雅,態度溫和、親切。在公共場所,沒有人大聲說話,不管是領導講話,還是同事間的交流,都是溫文爾雅,輕言細語。臺北士林夜市上人多熱鬧,可沒有嘈雜,沒有喧鬧。認識的人見面都會彼此打招呼,態度謙和而真誠。那些店主見到我們,都熱情、耐心地和我們攀談,讓人倍感親切、溫暖。
臺灣人懂節儉,知環保。臺灣人口密度很大,但無高樓林立,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綠地和樹林。他們特別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避免過度開發。我見到的臺灣人大多衣著樸素,飯食簡單,出行多乘公交或打車(都自覺有序)。私家車很少,這也使得臺灣的交通一直比較暢通。臺灣人上飯店,向來是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會打包帶走。孩子從小就會受到這方面的教育,在學校的食堂里,沒有倒飯倒菜的浪費現象發生。
臺灣的教育很有自己的特色。學生上小學一年級就要在老師的幫助下結合學生的民族特點制訂各自的學習、生活發展目標計劃。他們會一邊上學,一邊利用課余時間為將來的發展做準備。上了初中,學校會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興趣,實施分班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特長,因材施教。臺灣的教育提出的適性、實性教育,即:適應性、實用性教育,我以為這才是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這里的孩子們都很快樂也很認真,因為他們做的是自己想做和愿做的事。
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培養方向,且重視傳統文化教育。我接受了16年的“國民”教育,又從事了近30年的 “國民”教育,此次才知道 “國民”二字的含義,國者國際、民者民族也。臺灣人不但很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還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不斷挖掘和弘揚本土文化。臺灣的教師收入并不很高,工作卻很繁重,但都能忠于教育,堅守教育,全身心的投入教育,這可能與全社會都非常尊重教師,尊重教育有關吧!
每個學校都有家長委員會。在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長中選出有一定聲望,有一技之長,熱愛教育者組成,他們會經常深入學校做義工,幫助學校處理一些事務,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
總之,此次臺灣之行,收獲很大,感受頗多。當然,也有可能是對方的刻意安吧,也有可能是我見得太少吧,但以上這些確實是我切身感受到的。有機會我還會再游寶島臺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