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自由、理性的文科
作者:南方周末
發布時間:2012-09-06 15:29: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沒有一點哲學,一個人終身都會是偏見的囚徒”
最近出現了文科是否“貽害社會”的爭論。有人認為,以哲學為代表的思考在現時代成為多余,“哲學專業的招生難和就業難其實已經詮釋了這是個不再需要哲學的時代”。在我們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看起來可以無限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物欲的時代,有這樣的想法實在不足為奇。
然而,科學能夠在物質方面增進人類的福祉,但科學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時期,科學曾經代表著人類自由和理性的革命性轉變,滿足的遠不只是人的物質需求??茖W是人類對智慧的一種追求,而這種智慧必須聯系和借助另外兩種智慧,那就是哲學和信仰。
我認識一位96歲的物理學家,他晚年成為文科知識熱忱的學習者和思考者。老先生送了我一本他寫的《理性與信仰初識》,在這本現身說法的書里,他借用康德的概念分析指出,科學解決的是“我們能夠認識什么”的問題,哲學解決的是“我們應該做什么”的問題,而宗教解決的是“我們能夠希望什么”的問題。老先生關心的不是當下學院哲學教授們討論的哲學小專題,而是哲學理性與宗教信仰的關系。在我們這個有欲望、缺理性、無信仰的時代,這位物理學家的人文思考成為當前一望無際的價值荒原上的空谷足音。
當前中國大學里的理工科課程,為學生提供的只是一些起碼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訓練。在大學人文教育普遍缺失的狀態下,這樣的知識和訓練既無人生目標,也無價值追求;既與“我們應該做什么”無關,更不涉及“我們能夠希望什么”。這樣的教育,它的主要作用不過是為勞動市場提供渾渾噩噩、追名逐利的人力機器。而那些作為勞動力的個體,他們一輩子都囚禁在自己永遠沒法滿足的物質和肉體欲望之中。
在最好的情況下,科學解決“我們能夠認識什么”的問題,但它無法回答,人的認識與存在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這一層思考需要人類理性有進一步的拓展。這一拓展是以人的自由意識,以及人的思考和價值選擇的自由為核心的。哲學不僅為人們提供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更有助于人們形成對個人和公共生活必不可少的價值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這種價值觀不是自上而下灌輸的意識形態,而是人文教育和人文思考的結果,它是說服的結果,借助的是人的理性。這樣的教育以“求智慧”來克服偏見的束縛,是人的自我解放的唯一方式。人們習慣地將這種求智慧稱為“哲學”,其實它也貫穿于所有自由、理性的人文學科之中。哲學家羅素說“沒有一點哲學,一個人終身都會是偏見的囚徒”,指的就是這種哲學和人文學科。
文科并不自動具有自由、理性的精神,事實上,文科完全可能被強權操縱和利用,成為束縛人類自由、理性的體制工具。這樣的文科確實會“貽害社會”。“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儒法斗爭史”、“兩條路線斗爭”便是這種文科的典型代表。當時的文科“研究成果”也相當可觀,例如,從1974年開始,“批林批孔”運動中的評法批儒圖書和文章就大量涌現。據統計,這期間,相關書籍出版了10403種,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文章達5000篇以上,各處傳播的各種內部資料更是不計其數。
無論是理工還是文科,都是人的知識,也都必須是與人有關的,能使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因此成為更好的人的知識。它是一種目的,而不只是一種手段。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不受學科邊界的限制,被稱為“人文教育”,它的原意便是人的“自由教育”。人文教育的使命不是只傳授某種專門知識,而是讓一些與人類之善有關的價值(如自由、平等、尊嚴)深入人心,成為一種信仰,也成為一種社會的集體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