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不錯,一個人在經歷了失敗之后,會對失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行動目標是否恰當,反思實施過程是否措施得力,反思行為方式是否合理合法。通過反思他會變得深刻起來,吃一塹,長一智,跌倒了爬起來,再經歷這樣的事他就會避免重蹈覆轍。

相反,有的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也難免失敗,這種失敗可能來自于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身狀況。當失敗之后一味地怨天尤人,不認真反思,總以為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從自身找原因,一味埋怨老天的不公,這樣的人就像寓言故事中講得那樣:成功者是跌倒一百次爬起來一百零一次的人,而失敗者是跌倒幾次之后躺在泥潭里不愿起來的人。

失敗乃成功之母。但一個人要老是失敗,他就會垂頭喪氣。心灰意冷、縮手縮腳。對于一個智力平常、成績不高、其他方面表現也不突出的學生來講,一次次的失敗打擊了他的自信心,以至于有的人不敢對成功有任何奢望,留在心里的只有自我懷疑,慢慢地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成功就會與之失之交臂。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考試成績偏低,成績進步很慢,從來沒有受過任何獎勵,從未享受過成功的喜悅。這樣時間一久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學習對他們來說已無快樂可言,思想開小差,精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曠課逃學現象。作為一名老師看到這種現象,倍感痛心,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們為什么不能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喜悅?

人的潛能是無窮的,善于挖掘潛能是人成功者必備的品質。而潛能的挖掘主要靠自信心。譬如你的前面有一條大渠,平時很難跳過去,某一天,你后面追來一條惡狗,逼得你非跳過去不可,你一跳跳了過去。這說明你的潛能能征服這條渠,平時為什么跳不過去呢?因為你缺乏自信心。

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是教育工作者的高明之處。一位高明的教育工作者會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經常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自信心,由一個個小的成功走向大的成功,積小勝為大勝,成為最終的成功者。

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問題再多的學生,也渴望品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制訂出具體奮斗目標后,還必須有達到目標的具體措施。家長有自己明確的任務和責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點滴積累,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需要支持、鼓勵和幫助。

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競爭,不怕失敗,提高耐挫能力。對困難的成功跨越,是對自己的肯定,學生應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不讓一時的失利挫敗自己的自信心。

學生的成長,必須經過各種考驗,教育學生在遇到挫折時,不灰心,不喪氣,總結教訓,振奮精神,繼續前進,這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時機,讓學生從小懂得人生無坦途,樹立了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才能大有作為。同時克服困難,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并不是只有面對驚濤駭浪才有挑戰的意味。

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結構層次呈金字塔分布,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必須依據于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結構。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代,我們更應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和耐挫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將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此外,我們要能夠用公平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不斷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當某些“節外生枝”的“出格”行為出現在課堂上時,更需要及時正確地引導。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子千過,不如褒子一長”。教師的鼓勵性評價可以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從而精益求精、不斷進取。這個時候,我們更要重視評價在教學中的激勵作用,多運用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進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人失敗的原因。自信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讓學生樹立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多用鼓勵性教學語言,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就是幫助學生擁抱成功。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