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支架探究教學,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作者:陜西省榆林中學校長 吳忠寶
發布時間:2012-09-06 11:47: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多年來,榆中廣大教師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課堂教學改革,涌現出了一批市內外知名的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為了推進高中課程改革,學校逐步摸索出具有榆中特色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支架探究教學”,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突破口。
一、構建模式
全面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有一個能與本校實際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我校從2010年就開始研究創建“支架探究教學模式”。本模式是在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等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奧蘇伯爾(美)“先行組織者”、陜師大張熊飛教授“誘思探究”等國內外教學理論精髓,結合榆中實際創新而來。
“支架探究教學”的基本內容有“支架引導——梯次探究——運用質疑”三大環節。其中“支架引導”是該模式最大的創新之一,主要功能是激發興趣、定位目標、輔助自學,包括“錨式問題、鏈式問題、先行組織者”等三種成分。 “錨式問題”的概念來源于“拋錨式教學”,是“問題情境”的同義詞。其設計目的是使教學能在盡量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使學生能面臨一種真實的學習任務,用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求知欲,激發和增強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鏈式問題”是根據教材知識點設計的一系列樹杈狀問題。這些問題可分為主問題和子問題,子問題的解決是主問題解決的充分條件,同理下層子問題的解決是上層子問題解決的充分條件,這樣就形成一種具有邏輯關系的樹杈狀的問題鏈,故取名為“鏈式問題”。“先行組織者”借鑒于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理論,顧名思義,是先于學習任務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給學習者在已知和待知之間架設一道知識之橋,使他們順利地學習新材料。其設計目的主要是適應學校實際,為學生開展自學探究而進行的支持和鋪墊。
二、行動策略
為了保證這次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成功,學校在充分征求廣大教師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討論研究,制訂出了以“連環跟進,分類要求”為特點的《榆林中學課堂教學行動方案》,提出詳細的實施策略和操作步驟。其核心是十六個字:“三課兩評,梯次反思,課題引領,積分評價”。
“三課兩評”是關于課堂改革實踐的連環跟進行動。“三課”是常態課——個體日常研究行為,以個人研究琢磨為主,同伴互助為輔;研究課——課題組內部的研討課,以課題組團體互助為主,亦可商請相關領導和專家組參與;匯報課——向學校領導及專家組的階段性成果匯報課,課題組和專家組共同評議。“兩評”是指對研究課、匯報課的兩次集體評議。“三課兩評”的實施程序是:在堅持常態課自主琢磨改進的基礎上,每隔5至6周必須講1節研究課,每兩節研究課后必須講1節匯報課,以“三課”為一個連環跟進周期,環環相扣,螺旋式發展。
“梯次反思”是關于教學反思的連環跟進行動。第一梯次的反思是“日反思”, 鼓勵提倡針對常態課教學研究改革進行課時反思;第二梯次的反思是“周反思”,要嚴格按照《榆林中學集體備課要求》的規定,每周必須寫一篇比較認真的教學反思;第三梯次的反思是“月反思”,即每次“研究課”后必須寫比較詳細的一篇教學反思;第四梯次的反思是“期反思”,即學期末必須撰寫一篇關于本學期課改的整體教學反思。另外考慮到教材單元結構的因素,提倡在單元教學結束后,進行單元反思。五個反思中有三個是必須的,兩個是提倡的,連環跟進,梯次深入。
“課題引領”就是以“支架探究教學”為實驗平臺,開展全校性的課題研究活動,目前已經批準立項了1個國家級課題、8個省級課題、30個市級課題、5個校級課題。每個課題都由4至5人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所有課題研究小組互不隸屬,平行研究,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
“積分評價”是根據“全員參與,區別要求”的原則,對所有參加改革實驗的教師的評價方式。35周歲以下的教師,必須參加課題研究,每學期上2節研究課和1節匯報課,每學期每人參加研究課、匯報課的聽課不少于20節。36周歲至45周歲之間的教師,必須參加課題研究,研究課、匯報課、聽課任務按前一類標準減半。46周歲以上的教師自愿參加課題研究,重點做好“傳幫帶”工作。
學校課改專家組負責對所有參加改革實驗的教師進行積分評價,每學期每人50分封頂,每學期積分不滿40分的,視為課改工作不合格,取消本學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