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像我們少年宮這樣的開設素描培訓班的機構,教師、學生、家長評價一幅素描作品好不好的標準是看畫得像不像;關注能否在素描考級中取得好的級別。這是一種純粹的應試教學。他們沒有意識到素描除了作為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之外,還是繪畫者表情達意,抒發情感的手段之一。要讓學生建立這樣的創作理念,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素描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與傳統教學方法、手段別具一格的方法、手段,激發出學生的創作靈感,給作品中注入活力與張力,創作出富有靈氣作生動畫作。

一、 激趣導入,拉開素描教學的“序曲”

在素描教學中,我認為新課的導入就像樂曲的“引子”、戲曲的“序幕”,只有激發他們的興趣,創設接受新知、激發靈感的良好氛圍,才能為后續的學習作好鋪墊。

記得在教學《素描靜物——不同繪畫工具的表現形式》第一課時的導入環節,我沒有按常規教學的流程去介紹炭筆、木炭條等工具的特性,而是結合小學生們好動、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放手讓學生玩一玩手中的炭筆和木炭條;在紙上隨意地涂畫:用力地畫、輕輕地畫、慢慢地畫、迅速地畫、用筆尖畫、用筆肚畫,甚至用筆側躺著畫……讓學生在把玩的過程中去比較鉛筆、炭筆、木炭條三者各自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繪畫工具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通過這樣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知道當面對繪畫對象,想表現玻璃表面的光潔、綢緞的柔軟滑亮、陶瓷的粗糙、金屬的堅硬等特點時,就可以有選擇地運用鉛筆、炭筆、木炭條三種不同工具進行表達,而不是不管什么內容都用鉛筆進行面面俱到、詳盡無遺地描繪。

像這樣“玩”炭筆、木炭條的素描課堂,就是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求知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繪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如斯賓塞說:“應該引導孩子自己進行探討,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盡量多些?!?/p>

二、貼近生活,制造素描教學的“趣點”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本質問題,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交往、互動。新課程中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正確地施教。在理想的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有新奇感,要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在傳統的素描教學中,大多數圍繞石膏幾何體、石膏像展開(當然這些都是素描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內容)。但我主張除了這些,還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他們熟悉和喜愛的身邊的人或物作為繪畫對象。畫素不相識的模特遠沒有比畫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學更有意思;在孩子眼中,畫媽媽的手機,自己的CD機、耐克鞋、MP3遠比畫幾何石膏體、石膏頭像來得更有趣。在教孩子畫畫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物象的認識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既要注重構圖、形體與空間、畫面整體感的控制;點、線、面、影調與黑、白、灰的處理;解剖知識、透視規律等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多樣評價,完美素描教學的“尾聲”

對素描作品的評價,很多人以“像”或“不像”作為唯一的標準。其實每幅學生作品都凝聚著孩子們的思考和感受,能具備較好的構圖、流暢的線條、較準確、生動地描繪出物象特征就十分難能可貴了,所以評價時要充分肯定他們充滿激情富有大膽表現力的作品,夸獎他們畫得好的地方;鼓勵他們大膽、自由地去體會、感受、想象和表現。如果對學生的評價過于苛刻,操之過急,就會引起他們的厭煩情緒,消退他們學習素描的興趣。因此在作品評價上,教師應積極鼓勵,給學生更多展示自身的舞臺。

為此,我將學生的作業拍成照片,制作成小畫冊,供學生翻閱;利用教室里的一面墻展示他們的作品,讓大家一起來欣賞;還定期舉辦畫展,將學生作品裝裱入框……當學生們的作品得到參觀者的贊嘆時,那種興奮使學生的“成就感”一觸即發,成為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素描的強大動力。

孩子是一幅生動的畫卷,希望更多的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中感受素描的美,在無窮的樂趣中學會表現美。我想這是每一位教師的神圣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