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教與學的和諧
作者:陜西省洛川縣石頭初級中學 侯瑋斌
發布時間:2012-09-04 10:14: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教師應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并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構建教與學的和諧尤為重要。
一、變“封閉”為“開放”
首先,是教學內容要開放。書本不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教師既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讓課堂充滿文化的魅力。還要讓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
其次,是學習形式的開放。學習形式的開放,必然能引起學生思維的開放,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提倡創新求異,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倡導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使學習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知識、智力、情感、人格意義的構建過程,讓課堂富有生命的活力。
再次,是學習時空的開放。要根據學生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盡量避免學生“吃不飽”或“無法消化”的現象。課堂也不應局限在教室內,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二、 變“預設”為“生成”
1.在學生對話精彩時促生成
學生答問精彩時,鼓勵、贊賞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賞識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把這種“精彩”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的資源,通過即時評價,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這“精彩”的世界。
2.在學生認識膚淺時促生成
由于受年齡和學歷的影響,學生在理解、感悟上,難免會有所膚淺。如果我們把這種狀況視為一種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可以以學生的“膚淺”作為教學起點,運用“調控——生成”策略,引導學生淺入深出。
3.在學生爭論不休時促生成
在互動對話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面對某一問題紛紛發表不同意見的情況。這種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應牢牢把握良機,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彼此交鋒、碰撞、融合。
4.當在學生答問錯誤時促生成
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教師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問暗示,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或反詰歸謬,即以學生錯誤答案為前提,推衍出荒謬的結論,讓學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頓悟。
5.在課堂發生意外時促生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問題。教師若裝聾作啞,則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將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墜云霧。最有效的辦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繼而因勢利導,巧引妙導,把學生“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
三、變“句號”為“問號”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來,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究其原因是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從小學開始,學生每天都是習慣以問號進課堂,以句號出課堂,結果,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卻像個句號。問號變成句號,問題意識沒了,好奇心沒了,創造力也就被扼殺了。新課程理念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給學生質疑的機會,讓學生每天都帶著小問號進課堂,帶著大問號走進生活中的大課堂。
四、變“發問”為“對話”
和諧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主體之間的對話、合作、溝通的關系。“發問”意味著“主導”,“對話”則意味著“合作”;“發問”意味著“單向”,“對話”則意味著“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發問”的習慣,搭建“對話”的平臺,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有了“對話”,就有了師生間相互的“傾聽”;有了“對話”就有了師生間的“交流”;有了“對話”,就有了師生間的相互“尊重”。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以及有形的獎勵奉獻給學生,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熱情和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點亮學生的心智之燈。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容易將被動的學習要求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動力。
總之,構建教與學的和諧,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出教師的智慧和集體的智慧去反思、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去超越,從而使和諧課堂成為教師教育教學境界的一個全新的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