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養成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增加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于自身的身體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集中的注意力,養成認真聽課,會聽課的習慣

學習過程沒有注意力就吸取不了信息,就得不到知識。注意聽了,還要培養學生能分辨出哪些知識理解了,哪些知識不理解,不理解的知識又是卡在什么思維過程上……這就是會聽不會聽的問題。聽是為想作準備,通過想才能發現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提問題,能提問題,就是善于思考的表現。這種習慣不僅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教師可以及時得到學習效果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排除中、困生的學習障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第一步。

二、訓練說的能力,養成積極主動正確地回答問題的習慣

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回答教師或同學的問題。這是現代教學論所主張的變“單向傳遞”為“多向傳遞”的問題。為此,就要訓練愿意“說”,要“說”就得先“想”。要“想”就是動腦思維。“說”的能力培養分開層次。中困生不愛質疑問難和回答問題的原因,首先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氣,害怕說不好讓同學恥笑。教學時就應主動鼓勵其說的勇氣,給他們以教育、示范和訓練。有的自己沒想好,要說又沒有把握能說對。說不好的就要教給他怎樣說,模仿老師和同學的說法,也可以在課前教給他怎樣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上能回答上來就表揚,說對一點就鼓勵,說不對的地方或說不出來的時候,就啟發他想好了再說。這是培養回答問題習慣的訓練過程。高一層次就是要求善于正確地運用數學語言和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三、訓練學生探索知識結論的推導過程,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教學不僅要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結論產生的思維過程。數學學習能力的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不是聽會的,而是在獨立思考鍛煉中養成的。

數學教學要指導訓練學生養成正確科學的思維習慣,即合乎初步的邏輯的思維、會運用數學語言的思維和運用數學思想進行思維的習慣。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在數學概念教學時,先讓學生從大量的具體事例中抽象概括,然后再由教師指點完善概念的結語;教學數學的法則、性質、定律時,則是由具體的個別的事例和算式啟發引導學生找出一般的共性規律,再由教師總結歸納,學生閱讀課本,掌握知識的結論。這樣就會使學生從中獲得獨立思考的樂趣,并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指導學生看書,養成閱讀教材的習慣

課本是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是無聲的教師。但現行數學教材不是無師自通的教材,小學生的語文、數學基礎還很有限,所以數學教學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靠預習自學獲得知識。但在講完新知識之后,對知識的結論和它的推導過程,必須讓學生能在課本上找到是怎樣敘述的。因為在課內指導閱讀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閱讀習慣所必需的。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后復習時閱讀課本,讓他們找到知識的重點和關鍵。要指導學生從課本上找出路,這些閱讀教材的習慣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五、培養學生會審題和自檢的能力,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解題前的認真審題是保證正確解題的關鍵。不僅解應用題要審題,一道四則式題,也要看準數字,弄清運算符號和括號所規定的運算順序,還要找出簡便靈活的運算方法。練習和作業時要培養驗算、估算、自我檢查的能力,這是提高作業質量的第二道關口。 同時要嚴格要求學生書寫規范、格式統一、整潔美觀、保存作業等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課堂練習是教師指導訓練良好作業習慣的主要手段。課后的家庭作業是培養學生獨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一旦養成自我管理的學習能力,不僅對提高學習成績大有促進作用,而且對以后的發展很有好處。課堂練習要當堂批,課后家庭作業要盡快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反饋越早,學習效果越佳,所以要及早給予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