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質疑才能多創新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前石畔九年制學校 賈占雄
發布時間:2012-09-04 09:42: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繼續深入發展之際,在全面倡導以創新教育為核心迅速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深入開展創新教育,探討如何強化有效性課堂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也顯得十分緊迫,十分必要了。然而我們的師生一直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和師道尊嚴的制約,好多學生還是沒有沖出定勢思維的牢籠,滿足于老師代勞一切、包辦一切狀況。尤其是對于一些關鍵性、實質性問題的理解怕出錯,更怕與老師答案不一致,結果隨之任之,即便是有新的看法與觀點也不敢發表。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形成教學一言堂、教師一人說、學生皆同意的定勢格局,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均難以提高,無法擺脫這種 僵死的境界,自然質疑也就少了 ,談何創新立異?
一、由簡單思維引申多重拓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精心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更多的學生由簡單的思維逐步引申到多維拓展境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探究空間,開啟他們質疑問難的思維心靈,激活他們創造性的質疑。事實我們已經意識到人們所談的學則需疑之道理,無論我們學什么,至少要提出許多個為什么才是學則需疑的體現,才符合探究教學的特征。我們要發揚的質疑問難與探究學習就是基本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一般來說簡單的思維是適應大多數學生的,但是我們要想突破大部分學生難以想到的問題,恐怕就要拓展到學生的想象范疇了,而且要知識基礎較厚點的學生進行大量的質疑,培養他們大膽創新的意識,引導他們多思維、多想象、多質疑。為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就要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想象空間,深挖發展想象力的內在潛力,在解題中慢慢將簡單思維誘導到多項思維的思路上去,注重題中已知條件的某一點所引起的思維想象,引出另一點或另幾點的思維想象,盡量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點、接近點,并在此可以提出幾個為什么或多個為什么,逐步理解原以為這些想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而現在也有著互相牽連的關系了,進一步涉及多重思維,找到思路,找到捷徑,最終得出結論,學到知識,掌握技能。
二、創設質疑問難情境,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勇氣
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勇氣,這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要具備的首要條件,不具備一定的質疑情境,沒有興趣的質疑是空洞無趣,枯燥乏味的。老師既要精心設計質疑情境的教學方案,積極打造質疑問難的大平臺,又要時時處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一節好的教學課不僅要“課伊始,趣即生;課進行,趣愈濃”,而且還要做到“課結束,趣猶存”。這樣學生富有相當情趣才有信心質疑,才有勇氣問難,才有條件探究。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我們講到具體問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后提問,全面觸發學生的質疑興趣,多方開發他們的智力,讓他們廣開思路,廣開言路,各抒己見,尤其是對那些獨特的問題鼓勵繼續質疑,反復提問,哪怕是一些不太正確或把握性不強的,必須要及時表揚,全面鼓勵,千萬不得創傷學生的心靈,更不可冷落學生的質疑或中途打斷,而要讓學生表達出各自的心理,畢竟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角度的看法,角度不同看法有異。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都是創新。一個人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別人提過,而關鍵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于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在此,我們作為富有主導作用的教師一定要善待學生,特別要及時鼓勵那些愛提問、好問難的學生,讓他們更加大膽、勇敢地發揮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人人敢問難、個個想質疑的探究情境中,我們通過深挖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并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把握好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主旋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全面調動學生的質疑積極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先進方法,找到更好的捷徑,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一定要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優雅的數學質疑問難情境,打造好寬松平等的平臺,發揮好學生敢質疑、多問難的無畏精神,培養出更強的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