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趙灣初級中學 樂曉宏
發布時間:2012-09-04 09:32: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肯定需要放在首位,然而在今天學生的身心迅猛發展,我們所說的單一以接受式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學生必然難以接受。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物理課程教學,絕不是簡單的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本質上是對學生思維的改造,個性品質的重塑。辯證法屬于哲學范疇,但同時也是自然科學課程核心的高度凝聚。這里我專門從物理教學環節。方法以及內容的角度談談物理教學中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借助實驗,采用探究式重現物理規律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
從馬克思哲學觀看,辯證思維方法包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從抽象到具體以及邏輯思維等方法。其實,這些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在物理學科中也得到了明確的體現。從列舉生活實例到抽象為基本規律就運用的是歸納法,利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本質就是演繹法。辯證法思想很多核心內容就是從自然科學規律中凝練而成最終上升為理論的高度。在物理教學中,目前所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客觀上最有利于學生形成辯證的思維模式,因為它能夠為學生提供動態的學習氛圍,實施過程中隨機問題多,不確定的因素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傳統教育模式總是設法讓學生按照提前設定的模式發展,教學模式的本身就違背了科學發展的規律。那么教師在教學中的核心目標就是挖掘學生潛力,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從自發向自覺運用轉變。
二、深入生活,引導學生觀察搜集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為形成辯證的思維方法積累素材
物理學科屬于自然學科之一,是對客觀世界物體運動變化等最真實的描述與反映,所以知識的來源,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直觀感受是分不開的。比如掌握蒸發快慢的條件、光的直線傳播、流體壓強及其特點等,如果離開了生活中學生的具體感受,教學就會流于形式,或者學生無法理解。把學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積累到的直觀感受,通過課內教師的恰當點撥,再運用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物理基本規律就這樣形成了。物理規律具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物理規律是觀察、實驗、思維相結合的產物;第二,物理規律反映了有關物理概念之間的必然聯系;第三,任何物理規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三、利用習題教學,深化訓練辯證思維能力,建立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辯證思維模式
物理規律總是在一定范圍內發現,或在一定的條件下成立。所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物理規律,需要有可行的評價模式和過程,需要在借助大量的實踐性訓練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互相轉變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許經常會遇到個別學生把知識抽象化,運用公式僵化、死板。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呢?習題教學在深化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起到糾錯,加強交流,啟迪思維的作用。
四、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又謹防學科間的知識相互干擾,概念不清,胡套亂用,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
科學史上所有的重大發現與創新都具有必然性,就是因為那些作出重要貢獻的物理學家們都具有尊重科學事實的優良作風,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的三定律,愛因斯坦的廣狹義相對論等之所以能經得起考驗,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從沒把個人的想象凌駕于物理事實之外。比如數學作為一門物理學的工具,我們在使用數學的推理技巧時,就應先考慮物理過程與事實,再用數學技巧進行推理。在學習電阻時R=U/I,它的意義如何理解,電阻是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的關系嗎?如果簡單的如此理解,就違背了科學事實,諸如此類的公式在初中的教材中不勝枚舉。所以平時教學中就應當強化知識的理解,形成結構。預防負遷移和思維定勢所帶來的干擾,注重應用和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和方法。
物理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概念規律的認識與探索的過程,更是學生培養科學的辯證觀的重要途徑,前人觀察、實驗、思維相結合的產物,為我們提供了現成的知識體系之外也處處都體現著“對稱、簡潔、和諧、多樣統一”至高的科學美的境界。所以物理教學不僅傳承必要的科學文化基礎,也傳承科學探索規律,辯證思維模式,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從學習中體驗欣賞著它至高美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