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在成功的快感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邏輯性又常常使學生難于理解,甚至忘而卻步。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時,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聯系生活實際,喚起興趣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開始是由所學的數學內容和討論的問題引起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聯系生活實際,合理地組織好教學內容,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例如:在教學分數減法3-■時,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將這題編成一道小數減法應用題:“媽媽給燕燕3元錢(每張一元)去買練習本,需付0.8元,問燕燕買一本練習本應怎樣付錢給營業員?”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只要拿出一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回0.2元,還剩2.2元。教師又問:“你為什么不把3元都給營業員呢?”生答:”買一本只需0.8元,付給營業員1元已足夠,如果都給營業員,另外的2元營業員仍舊要還回來的。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接著教師出示例題3-■,要求學生用剛才的方法計算,學生很快地發現只要從3中拿出1來化成■,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就能體會到數學學習并不枯燥乏味,它是那么生動、有趣,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從內心去感受一定要把數學學好,有了信心、興趣,就可獲得更多的成功。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設問題情境,就是使學生在心里造成生疑、質疑的狀態。教學中若是一味平鋪直敘地講解,一般不會引起學習興趣,通常學生在新授前已預習課中的例題,基本對例題的解法自己能看得明白。若教師在講授時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啰唆,只有根據數學教材特點,通過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學生才能生疑,要求解疑,才能產生求知欲,激發興趣。教學中要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研究新知識中隱含的本質內容,以此調動積極性,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引導動手操作,促進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之一是活潑好動,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能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而且能引起學習興趣。教學時要根據數學內容的特點,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擺弄學具,自己獲取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第十二冊數學課本中的“圓錐的體積計算”一課中,同學們馬上說出V維=■sh問:什么前提下才會有這個結果?是任意的圓錐與圓柱都存在這種關系嗎?疑問產生了,教師不宜急于給出答案,讓同學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套等高等底的圓錐、圓柱學具和一袋沙子,用圓錐裝滿沙往圓柱里倒,觀察多少次才可倒滿?在教師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學生手、腦、眼等并用,自己解決問題。同學們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學得主動積極,嘗到了探究知識的樂趣,同時由于人人動手操作,教師允許學生相互討論,使學生受到群體效應的激勵,課堂氣氛活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了學數學的積極性。

四、利用恰當的批語,穩定興趣

通常只有在語文作業中,孩子們才能看到老師的批語。而在數學作業中,孩子們看到的只有分數,或“√”或“×”等符號。孩子們領回作業本,就隨手將它甩進抽屜,有的甚至看都不看,對他們來說那是沒有感情的符號。若教師在數學作業或單元測驗卷中,針對學生的作業實際,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經常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寫上一些簡短批語加以激勵,就可以穩定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對于一向書寫工整的作業,采用夸獎式,如:批改你的作業,是一種美的享受。對于一向書寫較亂而有一次較工整的作業,采用鼓勵式:若不看名字,竟認不出是你寫的,變化真大。對于“勤思”“善思”的同學,采用欣賞式:雖然費時,可你堅持做了,體現你的刻苦。對于不甘落后又取得進步的作業,采用期待式:你就像碧藍的天空中的一朵白云,愿你這清純的云朵越飄越高,飄到那理想的境界中。對于成績老提不高的,采用期望式:小浪同學,老師真希望你的成績就像你的名字一樣,能卷起小小的浪花,那浪花多美啊!將單調枯燥的符號變為充滿情感的語言交流,使學生看到了希望,使學生增強了信心,使學生迷途知返,由此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

綜上所述,興趣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興趣是教師精心培養的結果,因此教師要抓住每個可培養學習興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