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初探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匯知中學 洪 琳
發布時間:2012-09-04 09:29: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版《課程標準》清晰地闡述了英語課程的目的,即在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整體國民素質,促進科技創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說英語課程不再是單純的工具性課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課程。英語學習不再是簡單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
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英語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課程,英語教育也具有人文色彩,因此必須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人文素養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以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寬廣視野來探索新課標背景下的英語教學中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技能)的有效整合與落實,努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通過培養學生基本技能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一)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1.新課標下的英語教學在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品詞學句。在初中英語go for it 系列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有篇幅相對較長的閱讀文章,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用心體會文字當中的重點詞句,它們是文章的細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詞好句,我注重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句,邊讀邊品味好在哪里。同時,作為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幫助提升的學生人文素養,在學生閱讀前,教師做一些相關的背景介紹,有些學生對于一些既無詞匯障礙又無語法障礙的句子或段落常常不知所云,這無疑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針對這種情況,對文化知識進行必要的補充與延伸是必不可少的。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快, 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絕不可能對所有篇目詳加研究。因此,老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能力,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助網絡等多種媒體形式,尋找資料,對于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詳加研究,在學習中不斷提高泛讀能力。
3. 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英語閱讀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教師要帶頭閱讀,才能引導學生閱讀;教師要喜愛閱讀,才能引導學生愛上閱讀;教師把感情融入了朗讀,才能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總之,通過老師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英語閱讀變成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之一,通過閱讀,體會了解英語文化,獲得相關信息,培養學習能力,提升文化素養,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成就感。
(二)通過學習寫作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英語寫作訓練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取課內外信息,提高自學能力,能幫助中學生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學生的互動發展。
1.讀記結合。努力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及時做好學習筆記,學生在認真完成各個單元的基礎上對所學單元的重點詞、句子進行摘錄整理。
2.讀寫相結合。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發現別人寫作的特點,借鑒他 人寫作的方法,掌握基礎的寫作技巧,從而提高自身的英語寫作能力。
3.方法多樣。(1)主題式英語寫作訓練:以說促寫,自學探究;合作互評,以評促寫等方式。(2)啟發式英語寫作導學:采用情境啟發、直觀啟發、研討法、點撥法等提高中學生英語的寫作能力。(3)合作探究式寫作:創設探究情境,培養中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樹立謀篇布局的意識,注重中學生情感教育的培養。(4)互動合作模式寫作訓練:推行師生活動,寫前熱身;生生互動,擬寫提綱;師生互動,連詞成篇;習作多評,自評、互評、全班評及教師點評相結合;完成寫作任務,確定終稿。
總之,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傾聽學生的心聲。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真情實感的體驗,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氛圍,明確教學任務,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閱讀和寫作教學工作,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培養其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