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善于條理分明地思考問題,養成有理有據地判斷的習慣,形成把復雜問題分解成若干部分逐一解決并達到整體解決的能力。學生具備這種能力,不僅長知識,還能長智慧。這就要求我們在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長期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判斷等能力。為此,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把邏輯思維的趣味還給學生

“以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萊辛的這句曾激勵無數人的至理名言讓我茅塞頓開。我為何不從根源上讓學生品嘗到邏輯思維的甜頭呢?

在教學中,我經常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經過自己動腦思考得到新的知識。例如:講圓周率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圓周率這個概念,明白圓周率是怎樣得來的。我在給學生講了圓的各部分名稱以后,組織他們完成一個實際測量和計算的作業。目的在于在實踐中學習,是肯于動腦筋想問題的,對于新學的基本概念清楚明白,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得十分牢固,因此,以后涉及到圓周率的計算問題時,很少發現錯誤。

在教學中,我也經常給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學生在自學中,有時抓不住重點,不愿意動腦筋想。我就采取留預習題和復習題的方 法,引導學生深刻地研究問題。在留作業題時,我按照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實際程度盡可能提出難易適度的關鍵性的問題。多年的教學使我體會到,如果提出的問題正好提在學生的疑點上,而他們又有強烈的釋疑要求,那就得及時、準確,學生就愿意動腦去想。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在教學中,我還經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提出疑點越多,解決問題越徹底,學習就越深入。

二、把邏輯思維的方法教給學生

智力活動的核心是思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就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趣味像火把點燃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望,趁熱打鐵,就要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持久,才能逐步做到把知識學活、學深、學牢,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

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需要借助直觀材料以喚起學生的聯想,開展積極思維活動,從而建立概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線段圖,是幫助學生思考的一個好方法。在學習中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對于一道比較復雜的應用題,有的學生看了前邊的條件,聯系不上后邊的條件;看了后邊的條件,又忘了前邊的條件。而借助于線段圖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掌握應用題的全貌。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所畫的線段圖上找到學生思考問題的優缺點,更便于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為了培養學生逐步地借助線段圖去思考問題,我先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練習看圖、畫圖、講圖。訓練學生看圖后能準確流利地說明圖上是怎么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已知條件和問題有什么關系。我還訓練學生看到問題后能準確迅速地用線段圖把問題和已知條件表示出來,而且要講清楚關系 。當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后,我經常結合新課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動腦想,把新知識學會。例如講分數除法應運題,當我寫出例題后,學生都爭著要到黑板上畫圖表示題意。它雖然是一節新課,但由于學生能借助線段圖熟練邊畫邊想,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時,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非常注意“搭橋”和“鋪路”。如講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課前讓每個學生用紙分別剪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上課時讓學生先把長方形分成兩個相等的三角形,再啟發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積的公式。經過“剪拼”和計算,學生列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經常有意識地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此外我還在教學中十分注意加強對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力求思維合乎規率,語言合乎規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的能力。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行創新學習,努力培養21世紀科技發展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