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語文教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現在語文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變化而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迫在眉睫,尤其是提高農村語文教學質量更是刻不容緩。 如何提高農村語文教學質量,這是我們關注的最大問題。并且,新的語文課程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我覺得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擴充知識,更新教育觀念

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始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因為打鐵本要自身硬,自己不具備豐富的知識,不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怎么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人才呢?同時,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也建立不起來,學生對你的教學也會置之不理,我們應該牢牢樹立教育的四大觀念:一是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二是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師道尊嚴;三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作用,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四是樹立一種大語文觀。

二、時刻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許多基礎知識我們應在課堂是反復強調,講了又講,在練習時也應監督學生認真完成,特別在批改時,要仔仔細細,一字不漏地認真推敲,哪還不夠妥當,向學生明確地指出來。這樣,我們才算做到了實處。同時,教師應在教學中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之外延相等。開拓學生學習視野, 把學語文、用語文放到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中去。

三、優化常規課

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參與面、活動量、思維度,培養學生的小組討論的習慣,提出問題進行爭論的習慣,善于歸納總結正確表述的習慣。教師要把新授課上成問題課,即把每堂課,每篇課文設計成幾個大問題。然后老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爭論、查閱材料等方式作答,教師最后作結。通過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的思維,學生各抒己見,沖破習慣思維的牢籠,使多向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能力,在他們一身上得到培養,提高了語言素質。

四、因材施教,營造氛圍

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向他們提出統一要求,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互不相同,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傾向,只有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從多種多樣的個性中概括和把握學生的共性,把教學措施主要建立在學生共性的基礎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識積 累的基礎上。教師因材施教,學生因教而學,教學高度適應,師生相互促進,這樣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另外,自由而安全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的思想處于積極活躍狀態,使其創造力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老師在教學中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多鼓勵、少批評。同時,老師也應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使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友愛、互助的氛圍。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村語文教學質量

語文教學的五個領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研究性學習,除了識字寫字這一領域,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巨大的信息,它為實現教學的多樣化和教學資源的充分運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網絡,輸入關鍵字,搜索出有關的材料,這些材料往往比課堂上老師介紹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文章的分析要詳細得多。那么,是不是說,學生只要通過網絡,就不需要去學校讀書,不需要教師的教學?答案只能是否定的,網絡只能看作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是搜集信息的工具。這一工具的合理有效地運用,將促進教學雙方的共同發展,同樣可以實現教學相長。教師在備課時,針對課文教學,思考需要的教學資料,只要在網絡上搜索,都可以找得到。如關于某一課的教學設計,往往是可以找到不同風格、不同思路的設計模式。是不是信息多了,會無所適從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信息的接受同樣也有一個消化的問題。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思索這些設計模式,哪一個是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或者說是樂意接受的,或者說是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能切實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或者是比較適合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特長的。

總而言之,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日積月累,學生才能有效提高語文水平,我們也會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