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那么怎樣才能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呢?

一、課前使教材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數學知識是連續的、不間斷的,新舊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特點決定了數學學習是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他們就會感到數學原來是那么的貼近我們的生活,那么的淺顯易懂。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有鐘面的認識內容,要求認讀整時和整時半,下冊要求能讀出幾時幾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開學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墻上掛個可愛的鐘,讓學生天天都能見到鐘面,看看鐘面認認時間。在授課前又讓學生同父母一起做個漂亮的鐘面,與家長親切互動等,這樣學生在課前對鐘面有了感性的認識,上課時就不會感到陌生,從而能興趣盎然地學習,順利地掌握鐘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數學經驗的積累,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前提早感受,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始將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把數學知識置于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注意把問題情境化、生活化,并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課堂,讓學生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激起學生的數學思考,也為學生接下來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課中把探究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原型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就是要求我們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地觀察、思考、分析、揭示規律,再用于指導生活實踐,體驗研究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

四、課后延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發揮數學知識應有的價值。如學習了長方體的有關知識后,我嘗試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完成以下的作業:你自己住的小房間一定很漂亮吧,老師請你測量一下它的長、寬和高,然后和爸爸、媽媽到建材市場挑一種你喜歡的地磚,也測量一下它的長和寬,再計算一下,如果用這種地磚來為你的房間鋪地,需要多少塊?一共需花多少元?為了你的房間更漂亮,現要在四壁和屋頂涂上涂料,并了解一下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計算一下,扣除門窗的面積,粉刷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大約要用多少涂料?花費多少元?這個問題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對于自己的房間,本來或許只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現在呢?必須充當主人身份,自己設計、自己測量,自己買材料,自己用曾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出它的經費。一方面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了社會,另一方面,也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關注了學生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更加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