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是外語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卻最容易受到忽視。因為大多數教師認為,聽力有現成的答題和正確的答案,還有教學媒體的運用,每次只要在學生聽完后,核對一下答案就可以了。殊不知,一些學生在聽完后,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仍在“云里霧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聽力課中集中注意力,認真去聽,最終達到“撥云見日”呢?

一、教師要成為“導演”

上一堂成功的聽力課就如同演一出好戲,每個角色都應該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在這其中,教師就應充當一個導演的角色,不僅要“導”學生,“導”教材,還要“導”教學媒體。

1.“導”學生

情感是人對現實世界各種事物所抱的不同態度和不同體驗,情感對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動機都有較大影響,是影響學習者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把對學生的愛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就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

2.“導”教材

在授課過程中,我尤其注意引導學生去捕捉聽力材料中“透露”給聽者的信息。如根據一些話語標記for example, however, but等,理清言者的思路、線索。還可以通過識別說話人的語言風格和具體的遣詞造句、重音語調、表情動作等各種不同線索來推斷他的真實觀點和態度傾向。除此之外,在聽力訓練中,適當地準備相關的、題材各異的、豐富多彩的補充教材來“刺激學生”,做到精細“導”,精當“導”,精心“導”。

二、教師要成為“檢查官”

上聽力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小測試是很有必要的。這種測試和單元性的正規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的目的和性質是不同的。它只是作為聽力課的一個特殊的授課環節。這個環節會起到兩個積極的作用。其一,能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當說要進行測試時,學生的情緒就會為之一振,教室的氣氛便會驟然熱烈,真有人人嚴陣以待,個個欲比高低之勢。其二,教師可以通過測試,及時了解學生的收聽情況,發現問題,以便隨時作出相應的對策。如我教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SectionA中的聽力后,我又安排了這樣兩組聽力測試題:

I. Choose the right word or phrase in the sentence you hear.

(1) A.at a meeting B.in a meeting C.having a meeting

(2.)A.washing the dishes B.getting up C.making dinner

(3)A.finish these tasks B.go sightseeing C.take a vacation

II. Choose the right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you hear.

(1)Just for four days.

(2)Not at all. Here you are.

(3)Hong Kong.

(4)Sure. I like babies.

(5)OK. I don’t know you are doing your homework.

通過這種小測試手段既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又可以對他們的聽力情況作出較準確的評估,真是一舉兩得。

三、教師要成為“講解員”

古人論教育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這樣的觀點去說明聽力課的教學目的是最恰當不過的。要將“漁”很好地傳授給學生,確確實實是件難事。每次課堂測試后,我都要根據測試結果,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要點,進行分析、評講,找出共性的東西,剖析問題的根源,為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對于測試中有規律的現象,我要通過實例,啟發學生去發現這種規律,掌握這種規律。舉一反三,循循誘導。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幫助學生去認識其本質的東西,尋找根源,指點迷津。

總之,聽力是領會言語含義的一種能力。通過聽覺領會言語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包括接收信息、識別、判斷和理解聲音、信號等幾個層次的快速心理活動。因此要求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采用正確的策略和方法,引學生聽,促學生聽,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