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階段。終身體育是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學校體育應該在終身體育的視角下進行重構。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爾·郎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到:如果將學校體育的作用看成是無足輕重的事,不重視學校體育,那么學生進入成年階段以后,體育活動就不存在了;如果把體育只看成是學校這一段的事,那么體育在教育中就變成了“插曲”。因此,為了對學生的一生幸福健康負責,勢必要求體育教育工作者在終身體育整體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根據學生人生過程與終身體育各個時期的特點,突出學校體育這個階段性的特點,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作用與優勢,為學生人生就業后各階段終身體育的整體性、完整性、連續性打下良好的和完善的基礎。這就要求學校體育工作者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現代體育學科學理論告訴我們,學校體育是呈多維度、多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具有增強體魄等生理方面的功能,也具有健全個性,完善人格等心理方面的功能,同時還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的功能與價值。毫無疑問,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促進身心健康發育和發展,使學生終身受益,是學校體育落實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關注學生一生發展、體現人本精神的終身體育的基本觀點。這應該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實際的學校體育教學中,要改變體育的應試教育模式,樹立為學生終身體育和健康生活服務的思想,從終身體育的需要來確定學校體育的目標與任務以及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

二、以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的整合目標改革學校體育,建立適應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的體制與運行機制

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應從關心學生的一生發展出發,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作為指導方針,重新認識學校體育教育的性質與作用,在終身體育教育整體性的基礎上做到:目標整體化、結構合理化、時限終身化、管理科學化、活動社會化;加強體育教育和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之間與社會體育的協調與銜接,既要考慮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增強體質的實效性,又要顧及學生畢業之后從事社會工作中終身體育的長遠效益,使各類各層次學校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大體育”的觀念整合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和各種規章制度、實施細則,將學校體育和其他學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保證學校體育教育一切內容都與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的整體性相結合、相統一、相協調,從制度、管理、信息資源、資金、場地、設備、師資等更方面切實保證學生學校體育能為學生日后的終身體育作好鋪墊,使學校體育成為學生終身體育當中協調完整的一環,為全民健身和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與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不相適應的教學思想、內容、方法、模式、評價標準,提高體育教師素質

學校體育應以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為指導思想,選擇適合于學生年齡特征的、為學生所喜愛的內容、方法和形式。例如,小學低年級時期學生應多安排一些游戲類體育內容,增強趣味性與多樣性;小學高年級時期學生應多安排一些能充分顯示健與美,充分表現自我的對抗性內容等。改變教學內容繁雜,由于時間限制導致的蜻蜓點水的安排,實行單元教學,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允許各地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與傳統習慣,選擇一些更適宜于終身體育的開展的體育項目。在課程設置上,除普通體育課外,還可以開設體育選修課、專項提高課等。提高體育教師的全面素質,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熱愛體育運動。多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允許學生進行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改變以往根據學生的運動成績來評定學生體育成績的標準,要從多方面去反映學生的體育成績。目前我國已出臺的《體育健康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體育評價的指導思想應是“以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是否積極刻苦的鍛煉為主”建立以培養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為中心的評價制度。如從學生的體育態度、參加體育活動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體育鍛煉的科學性以及鍛煉的效果等方面去評定,特別要注意從終身體育的角度去察與評價學生的體育思想與行為,這樣才能使學校體育真正成為終身體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