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學模式是當前全世界教學模式改革中的熱點之一,尤其在醫學教育界更為廣泛。目前公認PBL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包括:杜威實用主義理論、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信息處理理論 、情景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作者通過學習有關資料對杜威教育思想與PBL教學模式之特征進行了比較研究。

一、PBL與杜威學生主體教學觀的比較

PBL教學模式的學生主體觀:PBL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活動中,第一階段學生自己面對案例經過初步分析,對需要學習的問題進行整理,制訂下一步探索計劃;第二步,由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分析資料、驗證假設,第三步;由學生組織討論,進行論證;第四步:由學生自己總結學習成果,展示成果。整個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杜威的學生主體觀:杜威的 “兒童為中心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杜威曾說:“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 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 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組織起來” 。杜威反對傳統的三中心論。反對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主張以生活、實踐為教材,由學生自主探索。

二、PBL與杜威教學流程比較

PBL教學流程:PBL 學習過程大體分為5個環節:(1)教師向學生發放精心設計的情境病案;采用頭腦風暴法由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將疑難問題及案例引導問題整理,由學生提出假設,選取正確的學習目標;(2)學生自己利用多種條件設施、如圖書館、資料室、網絡等,查閱資料,來解決設立的學習目標和假設;(3)通過小組討論對學習內容進行整理分析,達到學習目標,證明假設,提出結論;(4)總結評價,必要時重復上述流程。

杜威提出五步思維教學流程:(1)學生要面對一個真實的情景并發現疑難,(2)從疑難中長生真實的問題,產生對思維的刺激;(3)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4)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分析,通過觀察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進行論證 ;(5)確定假設成立或否定假設。上述過程,可以反復循環,體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反復循環的認識論。

三、PBL“問題”教學觀與杜威 “問題情境觀”的比較

PBL教學模式的“問題”觀:PBL教學模式的重要特征是為學生呈現鮮活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問題”是PBL的核心,是激發學生學習活動的起點,也是貫穿教學活動始終的主線。這里的“問題”指的是具有社會意義結構不良的問題,醫學界常常是指臨床病案。 “問題”設計的主要原則是:問題的目標性;問題是真實的;問題的復雜性;問題的情境性;問題的基礎性;問題的反饋性。

杜威的問題情境理念:杜威認為,人類在生存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要不斷遇到各種社會與生存“問題”的挑戰。人類要生存、要適應社會與自然挑戰,就要不斷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要遵循一定的思維過程,當這種思維過程形成一種習慣時,就會遷移不同的情境中去。所以他特別注重對解決問題的思維,即反省思維過程及其內容的研究。杜威是從分析典型事例入手,歸納出解決問題思維過程的“五步法”理論。

四、PBL與杜威能力為本教學觀的比較

PBL教學模式對能力的要求:PBL教學模式 十分重視學生的能力目標。這些目標是:(1)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包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2)合作學習的能力:學會合作、交流、共享知識,共同探索;(3)科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4)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杜威的能力為本觀念: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論述反省思維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們往往走入一種誤區,那就是認為知識是我們視為當然的東西,是已經決定的,經過整理的,已被確認的和已受控制的東西,是確鑿的、是被批準的,于是人們不加思考地接納。他認為,反省思維可以將模糊、疑難矛盾以及某種混亂的情境轉化為清晰的、連貫的、確定的和和諧的情境,是思維過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杜威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杜威認為在培養學生虛心、全心、責任心的基礎上,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結論:通過對教學主體觀、教學流程、問題與情景教學、教學目標中的能力觀四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PBL教學模式與杜威的教育思想高度相關。從時間產生上看杜威教育理論產生在先,可以認為,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PBL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