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不是教育的唯一形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多與學生進行輕松、自然的心靈對話,才能成為學生信賴的朋友。“心靈對話”,就是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態度親切、真誠地和他們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師生間心靈的橋梁。這樣的對話潤物細無聲,不露教育痕跡,又切實對學生心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那么,課外怎樣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呢?

一、早上和學生剛見面時的對話

每天早上學生背著書包高高興興來到學校,教師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不失時機地和學生說,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齊。”“今天你精神特別飽滿,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會超過昨天。”諸如此類的話,讓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讓他們心情愉快,充滿信心開始新的一天。

二、課內巡視作業時的對話

當學生開始作業時,教師可一邊巡視,一邊和學生悄悄說,如:“劉佳, 你看劉路的寫字姿勢多好啊!”“你今天寫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錯!”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觀察、認真仔細作業的好習慣。

三、課余師生共同活動時的對話

教師常常要參與學生的活動。教師要深入學生之中,特別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說些“悄悄話”鼓勵他們參與集體活動。而對那些比較活潑的孩子則通過“悄悄話”培養他們互相幫助、尊重他人的品質,適時播下集體主義思想的種子。如對一個躲在角落不敢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說:“干嗎不去做游戲呢?瞧!他們活動得多開心,多帶勁,去和他們一起活動吧!”而對正在興高采烈進行活動的學生則加以引導:“ 王佳也是我們集體中的一員,快去請他一起活動吧!”學生一定會非常樂意地接受老師的建議。

四、休息日校外偶遇時的對話

有時,校外偶遇學生,這是培養師生感情、調節學生心理的好機會。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或生活情況,鼓勵他們不僅在校做好學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會上要做個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過得快樂嗎?”“幫媽媽做事了沒有?”“作業完成了吧?有沒有困難?”等等,這樣,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如父母般的關懷,內心感到溫暖和親切。

五、利用電話和學生的對話

由于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訊方便了。每當晚飯后,教師可提起話筒,和學生說說:“今天班里誰表現得最好?” “今天老師 講的課你聽懂了沒有?”等。這時,由于師生不是面對面談話,學生就沒有約束感,往往會暢所欲言,不但可以從中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生活,而且還能反饋班級各方面的工作情況。

六、利用心理日記書面對話

小學高年級學生,隨著他們身心的發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增多,其心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變化之一,是他們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閉鎖性,言論也開始有了一些隱蔽性。再者,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因此思想上出現一些問題也就不容易表露出來。因此,為了使學生的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健康發展,就必須設法及時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了解他們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問題和要求。利用學生寫心理日記,進行書面交流就是一條較好的途徑。因為它的特點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個別指導為主,以保密、尊重為原則。所以,學生們能夠在日記中流露真實的心聲,使老師能夠通過學生的日記了解學生心靈深處一般不愿向別人披露的想法,從而“對癥下藥”,進行心理疏導和自我教育。

從一篇篇學生的心理日記中,老師聽到了學生的心聲,而學生們也從老師寫給他們的熱情的、語重心長的話語中,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這一做法,使學生的苦惱和困惑得以消融,幫學生辨明了是非,明確了前進的方向。這真是:老師的愛心換來了學生進步的信心;老師的真心消除了學生的戒心;老師的熱心、誠心贏得了孩子們向真、向善、向美的純真的心。

師生的平等對話,心靈間的對話,情感上的對話,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更是融洽師生關系,溝通師生情感的一條途徑。我覺得,對話要輕如絲絲細雨,柔若習習春風,又好似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里,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讓我們通過飽含愛心、耐心和細心的對話去打動學生的心弦,使校園不只是成為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師生對話的樂園、學生精神的家園,這是我們的教育追求的一種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