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
作者:甘肅省玉門市第一中學 陳菊玲
發布時間:2012-09-03 09:54: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素養”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那么“修養”又包含哪些?《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修養”指①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要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其教學“素養”有哪些呢?下面,我根據自身的理解談談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兩種教學素養。
一、語言表達有張力
語文學科教育說得具體些,是培養人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礎上,塑造他們的思想和人格。而這一點基本的目的要達到,作為實施課堂組織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擁有彰顯語文魅力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教學語言有張力,語文教師在說與寫等方面應該能讓學生信服,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1.關于“說”
有人曾經說,語文老師是個“雜家”,而“雜家”中就包含一個“表演家”。語文教師比其他學科老師多出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課堂上積極推廣普通話,雖然有可能不那么標準,但也要大膽張嘴,這是一種態度。語言的張力不光表現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語言內容內在的張力。語文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知識,大至宏觀世界,小至微觀世界,古今中外,包羅萬象,所以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必須具備很多其他專業的知識。同時,語文教師還必須具備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備必要的藝術素養,如影視、戲劇等。欲達此目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語文教師務必博覽群書、博采眾長,做到知識廣博、視野開闊。因此,語文老師必須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在真懂上下工夫,要有廣泛獵奇的興趣,開闊的閱讀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字作品瀏覽翻閱,對各門學科廣泛涉獵,爭做一個“雜家”、“博家”。如此,直擊學生心臟,帶領學生放飛聯想的翅膀的富有穿透力的課堂語言表達才是有張力的。
2.關于“寫”
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文字、文章為依托的,語文老師成天和文字打交道,應該具有很強的“寫”功。“寫”又可以分為“寫一手好字體”、“寫一篇好文章”。我所在的學校對語文教師一直提倡開展“三個一工程”,即“一張好嘴、一手好字、一篇好文”,很顯然,“好字”和“好文”是需要“寫功”的。這也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多勤一些,多練筆,多動筆,讓自己擁有一個扎實的基本功。
“寫”最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因為,能“讀”善“記”的不一定會“寫”,而能 “寫”應該是在廣泛的“讀”和大量的“記”基礎上誕生的。就說“一篇好文”,沒有長時間的積累,沒有廣泛的閱讀,成文可以,但是成就一篇“好文”則是不可想象的。至于“一手好字”,因我們整天和筆畫打交道,不是要成書法家,但至少不應該寫“賴字”。
而我們有些語文老師漢字書寫不過關,文章不能成篇,學生有何理由聽信你的“諄諄教誨”呢?老師讓學生認真書寫、老師布置學生立地成文,學生叫難,老師敢跟學生叫板嗎?
因此,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兩種教學素養之一,即說和寫的語言表達有張力。
二、思想教育有硬度
可以這樣說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的先導,它是在學生學習其他學科之前就要具備的一種基礎。所以語文老師應該是洞悉事物發展方向,思考社會人生的種種行為的先行者。作為凡夫俗子的一位語文老師,作為只是躬耕三尺講臺的一介書生,我們不可能也不現實去要求大家都故作深沉狀發表或闡釋一些經天緯地的思想,至少我們應該在繁瑣的教學之余,我們在體察物逝人非之變遷時,在觀察美丑對峙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見解,有自己的認識看法。
給思維補鈣,讓思想有硬度。進而達到語文教學傳達精致優美的語言、深邃幽遠的意境、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純潔心靈,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使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和偉大,更加熱愛民族優秀文化。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教書育人責任重大,然而如今教師們越來越覺得書難教,尤其是語文教師,埋怨學科處境,埋怨語文教材的編排思路;埋怨傳統的考試體制……這些埋怨之聲自然有其正確的一面。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教壇上耕耘一輩子的教育大家們,他們對教育絲毫沒有因當時的教育體制不好或學生素質低下而發無端牢騷。其實,我們應該好好地反思自身:現今語文課難上,語文書難教,關鍵是我們有些語文教師缺失必要的人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