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情感教育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借以來促使學生朝著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全面發展。

一、重視情感教育,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發展

所謂情感指的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體驗,屬于特殊的現實反映形式。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接觸到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事物、景象等等,并對這些現象會產生一定的感受和態度,同時如果事物正好屬于他們所需要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對其產生肯定的態度,此時會激發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而情感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為發展基礎,結合一定的事物背景來開展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在教育中,情感教育直接關系著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尤其對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如:英國優生學者、心理學家高爾頓早就強調過“熱情”在人的智力活動中的作用,他說:“我認為,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沒有智力的熱情。”他這里說的“熱情”在心理學稱之為“情感”。情感是在后天的環境和教育下成長、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情感教育,對學生實施真正的關心、關切,促使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在此基礎之上,拓展、延伸,激發學生內在的品質、素質等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以情感教育為誘導,穩定學生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學內容,適當開展能夠激發學生情感教育能力的內容。早在1894年美國心理學家就提出了學生的情緒、感覺等與其學習狀況有著直接的聯系,可以說,學生的情緒是否穩定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尤其小學生,他們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正處于性格塑造、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且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嚴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鑒于此,教師應制訂適合小學生情感發展的教學內容,以情誘情,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進而以情感來疏導學生不穩定的情緒,如:自卑、羞怯、罪惡感、焦慮、煩惱、嫉妒、沮喪等。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制訂了多個情感教育模式,借以來穩定學生的情緒,促使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如:制訂學生——他人——社會的情感教育模式,即:讓學生首先進行自我分析,清楚的認知自我;之后,拓展到與他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口語表達能力、自信心等;最后至社會,確保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社會環境、危機等,強化自我心理教育;還可以結合教育內容,構建一定的教育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活動中增強體驗,從而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借以來宣泄自己的情緒。此外,還經常舉辦“體驗分享”、“心理劇場”等活動,強化情感教育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凸顯其效果。

三、強化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質

1.通過情感教育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調控、激勵能力。在對小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認識能力,從而能夠清楚地表達自我情感和情緒,最終能夠達到情緒的自我控制、激勵能力。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之后,才能形成健全人格。如:筆者在教學中采取敏感性訓練、自我知覺訓練、自我表達訓練、自我控制訓練等等,提升學生的認知、調控、激勵能力。

2.通過情感教育加強自己對他人的認知、了解、交往能力。小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對于任何人、事都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尤其現在小學生獨生子女較多,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比較欠缺。教師可以運用小學生愛表現自我的心理特征來舉辦一些活動,幫助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以情帶動他人,在實踐交往過程中加強自我對他人的認知和了解,提升自我的交際能力。如:筆者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沖突、禮讓、尊重他人、競爭與合作的小品活動,促使學生掌握并運用技能。這樣運用情感教育來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促使健康教育的發展,引導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總之,情感教育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內容,且都有著很強的操作性,教師可以結合其內容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活動,以情感為基礎,直觀地、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情感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模式,更多時候他是一種心理發展模式,作為教師,應合理運用情感教育,最大限度的凸顯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推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