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課程。學好科學課程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持續發展。《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建議》中,第10條指出:“在以觀察實驗為主的課堂教學中,一般師生占用時間分配大約為1∶1,即學生自主活動時間在20分鐘左右。這就要求教師少講精講,指導有效,把時間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第16條指出:“對觀察實驗活動,應根據學生動手水平,進行必要的指導,避免成為沒有指導的探究活動,也要避免指導過度,使學生活動成為教師指令下的探究活動。”以上兩條都明確指出了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都應給予必要有效的指導。

可是觀察我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卻不難發現,探究活動前的“教師指導”效率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通常教師們比較重視活動前的指導和實驗活動兩個環節,特別是活動前的指導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活動以后的整理、表達與交流的時間就十分有限了,有的課甚至實驗活動結束了,下課時間也到了,課也就結束了。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

1.指導沒有計劃

教師對學生探究活動的指導不分年級,不分學生,重復指導,反復指導,就是指導沒有計劃的表現。

2.指導沒有重點

教師對實驗活動前的指導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綠豆事無巨細。沒有能夠突出重點,沒有能抓住要害部位,從而影響了指導的效率。

3.指導流于形式

某些課上,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指導,只流于形式走過場,沒有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已經成為我們科學教學中的主流,活動前的指導也已經得到了我們教師普遍重視的前提下,指導過細,指導流于形式,沒有切中要害,指導方法缺乏手段等,都將影響后續探究活動的開展,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率。那么該如何改進探究活動前的指導呢?

一、轉變教師指導觀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生怕指導不夠,被扣上指導不夠到位的帽子,因此對實驗前的指導不遺余力,事無巨細。殊不知,你指導得這么細,學生的許多認識、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中已經了解了,那么學生再去經歷探究活動,探究的欲望還會很強烈嗎?學生在教師規定的材料,規定的步驟、方法中,展開探究活動,還能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嗎?因此,必須轉變教師在實驗活動前的指導觀。首先應認識到公平實驗也好,控制變量也好,包括其他的許多方法,學生是應該通過他們親身經歷的探究活動來完成認識的,而不是通過教師的指導來認識的。其次,應認識到老師的活動前的指導,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不要妄圖去解決所有問題。第三,應認識到如果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活動中的所有問題,也就意味著老師改變了活動的性質和價值,那么學生經歷這樣的活動還能算科學探究活動嗎?

二、指導要有統籌

探究活動前的教師指導要有計劃,首先指的是一節課中實施的指導是單元、冊、學年,直至整個小學階段計劃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要把活動前的指導進行統籌考慮。這樣教師在指導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避免重復,突出重點,才能提高指導的效率。如觀察方法的指導,在整個小學科學教材中,就體現了一定的序列,每個年級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比如觀察能力的訓練,隨著兒童年齡的特征和教材內容的增加,對觀察的要求在不斷上升、不斷提高、不斷發展。教材中科學方法訓練做到“前有蘊伏,后有發展”,主要表現在:感觀直接觀察→借用工具觀察;定性觀察→定量觀察;對事物靜態觀察→對事物的變化觀察;對單個事物進行觀察→對事物群體觀察;對事物的局部觀察→對事物的整體觀察;對事物的外部特征觀察→對事物的內部特征觀察。

其次,指的是活動前的教師指導,在一節課中要設想一個計劃。比如計劃一下指導時間、指導要點、指導方式等,這樣的預設盡可能解決教師在課堂反復嘮叨問題,無目的重復問題,解決留于形式的問題,解決前后矛盾的問題,預防出現重要的指導疏漏的問題等。

三、指導要有重點

首先指導學生先要研究學生,即了解學生已有經驗,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在尊重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展開對學生活動前的指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擺的研究》一課,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學生原有的經驗是什么呢?學生知道要控制的變量,知道需要改變的條件,但是學生不知道如何改變比較合適。因此,老師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改變上。我在上這一課時是這樣指導的:當學生說要改變擺線的長短時,追問如何改變?學生說一根短一點,一根長一點。老師再問:長短相差多少合適?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使學生明白擺線長短要差異大一些,這樣實驗效果更明顯。其次,指導活動要研究活動,即研究活動的價值意義,學生經歷該探究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哪些方面的發展,那就應該往這一方面來作指導,并且要能力求指導到位。如上《溶解》單元中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質》,觀察比較食鹽、沙能否溶解于水的問題,每個學生都知道答案,這次活動的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對變化的過程進行細致的觀察。那么教師活動前要指導的是怎樣觀察鹽在水中的變化過程。而后面觀察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時,需要涉及到過濾,對于過濾的操作技能,則必須指導到位,保證實驗成功。否則會影響到后面教學的進程。

四、指導要有策略

活動前的教師指導除了根據學生要求,活動的價值等來確定指導重點外,還可以采取以下的幾種策略。

1.問題引導法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指導方法。一般在活動開展前,出示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案,討論后交流匯報,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加以引導。如六上科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課,在讓學生觀看各種實物(塑鋼、鋁合金、三角鐵)后,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要做成這種形狀,學生猜測可能為了更加牢固些。然后引入研究課題,并具體化為折紙梁來測量它們的抗彎曲能力。接著打出問題:哪些條件不變?哪個條件要改變?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實驗目的、實驗方法。當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靈活調控。學生水平高的,可以放手讓學生說和做;學生水平低一些的,教師在交流時可以多一些提示和追問,指導具體些。

2.材料暗示式

教師的指導轉化為提供有結構的實驗材料,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實驗材料來想辦法,來設計實驗方案。例如三年級《誰流得更快一些》一課,在學生觀察了水、油、洗潔精三種液體的特點,猜測哪種液體流得更快一些,為什么這樣猜之后,讓學生根據桌上提供的實驗材料,來想辦法如何證明哪種液體流得更快一些。教師提供的材料有一塊光滑的玻璃、尺、滴管等。學生看了這些材料,受到一定的啟發,就會想到把三種液體滴到玻璃上,然后讓玻璃傾斜,看看這三種液體誰流得更快一些。

3.嘗試中指導

先讓學生嘗試著做,做了之后發現了問題,再來作指導。學生由于已經做過,有了親身感受,更容易發現問題所在,激發學生的思維,使指導變得輕松快捷。如《抵抗彎曲》一課,有位老師在揭示課題后,先讓學生搭一個紙橋,測試能放幾個墊圈,再匯報數據,讓學生觀察數據,發現問題為什么每個小組的數據不一樣?接著討論為什么不一樣,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組選擇的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已能較好地控制變量完成實驗,收到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4.圖表式指導

顯而易見,就是利用圖表來指導學生。在科學課本中有許多圖表,這些圖表形象直觀,實際已經暗示了實驗的方法或觀察的方法。有時,教師不妨直接利用這些圖表來引導學生觀察或實驗。如《身體結構》一文,在了解了從外形上,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幾部分后,直接利用書上表格引導學生觀察身體內部組成,再利用氣泡圖觀察人的身體怎樣工作。

5.演示法指導

對于探究活動中要用到的某些實驗操作技能,則需要老師手把手地教給學生,并要學生反復操練,直至熟練掌握。如酒精燈的使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六年級做框架中橡筋的捆法等等,這些實驗操作技能對學生來說是新的領域,又是后續實驗活動成功的保證,就需老師用演示的方法教給學生。當然演示時,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討論的方式,來向學生解釋這樣操作的原理是什么,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活動前的指導策略當然不止以上這些,還有記錄表引導,探究卡指導等等,不一一舉例。這些指導策略在實際的教學運用中也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往往很多時候是以某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或者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總之,教師把握好了活動前的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我們既不能不指導,放任學生瞎探究,也不能指導過度,讓學生機械式探究,帶上思維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