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瑯瑯的讀書聲,響徹語文課堂
作者:陜西省合陽縣城關鎮平政高級小學 陜西省合陽縣坊鎮中學 吳桂俠 楊曉忠
發布時間:2012-09-03 10:48: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課改實驗中,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教材文本,通過多讀、多聽、多觀察,多體驗,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和運用祖國語言的神奇魅力,因此我們要繼承前輩優良的教學方法,摒棄盲目追風的陋習,堅持“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發展語文素養。
一、“以讀為本”,感受文本
在長期實踐中,我一貫重視學生的閱讀指導,注意對學生進行閱讀基本功的訓練。我深知:讀是感的前提,感知必須以讀為基礎。好課文要重視范讀,這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學習在朗讀中表現情感的方法。當然,我們也要適時充分運用在現代信息技術,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文本。
比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打開教學課件,一邊讓學生欣賞畫面,一邊聽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然后,又通過輕聲讀、朗讀、同桌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己細細品味語言的魅力,從而置身于規范的語言環境中,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熏陶、感染,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
二、“以讀為本”,感悟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蘊,與文本作者交流對話,觸摸其中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形成獨特的、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同時,在讀中,學生沐浴著教材濃厚的人文氣息,感悟著真、善、美,從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我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扮演成陶罐和鐵罐,通過聲情并茂的對話朗讀,讓他們體會鐵罐的傲慢與蠻橫無理,陶罐的謙虛與寬容大度,從而真正認識到:物有所長,尺有所短,要正確看待他人的長處與短處。
三、“以讀為本”,積累語言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以讀為本”,更要重視對課內外重要篇、段的背誦。
首先,理解是積累的基礎,而朗讀又是理解的基礎有事。只有在充分朗讀之后,才會受到啟發和感染,學生才會主動記憶。我們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把積累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喜歡讀的文章里挑選好詞、好句、好段、美文記下來,并熟讀成誦。努力培養他們把誦讀當成語文學習中的一種樂趣。
其次,背誦是積累的關鍵。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我們要汲取前人的教學經驗,抓緊利用一切有效時間讓學生多記憶、多積累。我要求我們班的學生在每天上課前五分鐘背誦名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背誦課內外的好詞、好句、好段等等,并每周評出三名背誦大王,發給小紅花等形式,通過各種評價手段調動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以讀為本”,運用母語
一個人語文能力的外在體現無非是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因而,我注意引導學生把所積累的語言,通過說和寫遷移運用在自己平時的說話和寫文章中。
首先,趁熱打鐵,隨情入境。在學完課文后,我采用先說后寫的形式,讓學生對原文本進行擴(縮)寫、續寫、仿寫、改寫等,使其成為讀的延伸和發展,成為學生感悟的升華。如學習《坐井觀天》后,讓學生先說再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后,讓學生仿寫校園的景物等等。學生在當時那種學習情境中,就有話可說,而且滔滔不絕。
其次,捕捉契機,隨情練筆。如下雪后,我引導學生領略粉妝玉砌的白雪世界,先讓學生說雪景,然后寫下《第一場雪》;學生含著熱淚看完影碟《少年犯》,我就讓他們先談感受,再寫下《流淚的花季》觀后感……這些看似平常的討論和交流,確實讓孩子們的作文內容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又通過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形式給學生以鼓勵,學生的寫作水平大大提高了。
朗讀成習慣了,好的語感形成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又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也悟出了作文之道。“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是無須質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