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僅僅是教師講出來的,而大部分是通過學生反復誦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從中將文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知識積累。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訓練,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式,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靈魂。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在朗讀的藝術性上下一番工夫。

一、設置情境

1.范讀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讀得“有滋有味”,學生聞其聲,見其人,自然親其情。思想感情隨教師的語調、語氣、語態的變化而變化和作者產生共鳴,以此喚醒學生沉睡的情感,是教學的最佳示范。學生透過朗讀可以增加語文的趣味性,學習正確的語音、語法、語調、語氣……充分欣賞文學的美。朗讀除了給學生示范外,主要目的還在于輔助講解文本,用聲音把文字作最佳詮釋,了解課文中的形、音、義,并充分掌握文本的思想、情感。

2.多種手段創設情境

具體的情景不僅可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擴展想象的范圍,觸發靈感,激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還能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朗讀效果。如教《春》一課,首先讓學生粗讀課文,理清文章總——分——總的結構,然后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春天的五個畫面: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讀前四幅圖時可用輕柔、舒緩的語氣,讀出對春的喜愛之情,讀第五幅圖時,則要加重語氣,讀出春給人以希望和力量。通過這樣的朗讀,使學生感覺到江南春天的溫柔,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二、積累意象

“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看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對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文字,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從而誘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在頭腦中喚起相關聯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例如,《守財奴》中老葛朗臺搶奪梳妝匣一節。作者連用三個形象性的動詞“縱”、“跳”、“撲”,讀的時候,要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骨瘦如柴的干癟老頭一見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餓虎撲食般一縱,撲上匣子,奪將過去。一連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奪口而出,連聲音也因貪婪的滿足而顫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質……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出文章的形象美。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借意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

三、把握“文氣”

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美的情感,“文氣”是由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體現的。朗讀教學,就是抓住朗讀這個學生與文本的契合點,在朗讀中體驗、感悟文本的感情基調。如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就要抓住“月下荷塘”這一極富有詩情畫意的語段,帶學生入境,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細心品味“羞澀”、“裊娜”等詞語表現出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有意識地引導、點撥,師生共同理解文中的情感美,讓學生在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作品的內涵美,通過對美的形象的感受,對美的本質的認識,領悟文本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他們對詩情畫意,景物描寫的情感認識。

四、弘揚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社戲》一文,當學生讀到“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小說里的人物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流露出對小伙伴的敬佩:“阿發是多么可愛、淳樸的小朋友啊!”久而久之,學生通過這樣的朗讀,就能把朗讀當作一種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學生閱讀水平必然會得到顯著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朗讀像一股清泉,只要我們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導它流向既定目標,就能在閱讀教學中蕩起層層漣漪,煥發其無限生機。因此,新課標下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高度重視朗讀教學的作用,不斷提高師生的朗讀技巧,使學生從朗讀中感悟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