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潤澤生命 好書陪伴成長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實施策略的研究
作者: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 湯海燕
發布時間:2012-09-03 10:15: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 思考緣起
由一件真實的事情談起:某初中寒假作業,要孩子讀兩本名著,并概括兩本書所有小節的段落大意。孩子一個寒假忙得焦頭爛額,不停感嘆:恨死語文課了,恨死語文老師了,恨死語文了!提到語文,有一些現象使我們很困擾:為什么一至六歲的兒童的語言學習、語言發展,速度驚人,效率驚人,每個孩子都是語言發展的天才。為什么同樣是六年時間,孩子進了小學,正式有了語文這樣一門課程,但很多孩子卻“口也拙了,眼也呆了,心也迷蒙了”?孩子們說,“參加各種語文考試,書上的內容,老師講的內容,根本不考,感覺像撞大運一樣。語文嘛,學與不學都差不多。”我們的語文教育,究竟給學生留下了什么?語文教師,究竟應該有怎樣的教育理念?怎樣讓孩子學好語文?學語文有沒有訣竅,有沒有規律可循?
二、確定目標
基于上述疑問思考后認為要遵循規律辦事,遵循規律,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將是南轅北轍。這個規律,就是語文學習本身的規律,孩子學習語文的規律,我們都必須研究。因此,我們要做的,就不僅是傳遞知識,更要培養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喜歡閱讀、熱愛閱讀,大量的、持久的、高品位的閱讀,養成“愛讀樂寫善表達”的品質,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運用。這是語文教學的宗旨所在。如何將這些理念真正落實到語文老師具體的每一天的教學中。我們把它作為學校的一個課題來研究,讓全體語文老師一起來共同思考,一起來攻堅克難。
三、推進策略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組織全校語文老師聆聽了孫雙金、薛瑞萍、韓興娥關于語文教育、課外閱讀指導的精彩講座,更新全體老師的觀念。
2.梳理目標,明確讀什么。(1)國學經典。選取相對淺顯、易懂的篇章。傳承延續民族文化,培養純正無邪品質,造就圣人君子氣質。(2)詩歌經典。“不學詩,無以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腹有詩書氣自華”,以中國古代詩詞為主,以現代中外詩歌為輔。(3)兒童文學經典。兒童文學是專門寫給兒童閱讀的文學,它充滿幻想、想象力,充滿情趣和童心。
3.年段定位。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家長問卷調查來了解孩子們愛讀的書目,發動全體語文老師,花了兩個學期,從中精心篩選,認真把關,為孩子們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特點、身心特點的文質兼美的經典書目。梳理出了六個年級12個學期的師生共讀書目和學生必讀書目;針對必讀書目,每學期都進行專項檢測。
4.課型研究,形成序列。課外閱讀是一門深刻的學問。我們認為真正高效的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因此,我們語文組還致力于課外閱讀課型的研究。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各班閱讀現狀,我們從每周的語文課中抽出一節,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
5.親子閱讀,家校互動推進。兩個學期中,前后一共給家長寫了十封信。由讀書活動最初的發動到讀書方法的指導,由發現問題的及時溝通到獲得成果的匯報;家校互動,努力贏得家長對學生閱讀的支持。
6.策劃活動,搭建多種展示平臺。我們想方設法搭建各種舞臺,努力讓更多的孩子得到鍛煉和展示。班級、校級、區級講故事比賽、美文誦讀賽、課本劇表演賽、演講比賽等。
7.中小銜接,平穩過渡。每學年都會安排與初中語文老師的聯合教研活動。讓小學老師們對中學語文學習的目標和要求有所了解,在把握好年段目標的前提下主動地、有意識地、盡早地做好教材對接、學生能力對接的平穩過渡。
8.搭建平臺,社團引領。小記者——每學期精心策劃、精心組織小記者采風活動4次以上。文學社——創辦了覓渡教育集團文學期刊《覓渡》(低中高版),為學生文章發表提供了平臺,激發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四、存在問題及后續思考
我們強調課外閱讀課內指導,老師們將課外閱讀引入課堂的同時,也出現了困惑:時間如何分配?現有教材怎么教?作業來不及做怎么辦?在教師每年都有流動的大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加強校本培訓?
我們的思考:
1.進一步梳理年段目標,根據年段要求對教材作出取舍。
2.將課堂教學研究的重點,定位在對教材的處理上,嘗試進行主題式單元教學。①時間的分配——可向韓興娥老師學習,壓縮教材教學時間。②現有教材的處理——備課時要有“主題單元”的意識,教師可以重新組合教材,做到瞻前顧后,把課內要求與課外閱讀進行打通。③課內課外的處理——課內教的東西適當難一點,有智力挑戰,對學生有吸引力。④一小部分老師課程統整的能力和水平還不夠,特別是,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教師流動。新進入學校的老師,對于我們的做法,從認識層面到具體操作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適應過程,后續,我們將不斷改進方式,加大校本培訓力度,縮短他們的成長期,提高培訓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