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的設計方案,是新課改下應運而生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通過分析實際問題的情境,構建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知識設計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它強調的是有理有據,注重的是學生邏輯思維的表達。反思幾年來的教學,深切領悟到:在“設計方案”過程中,若能抓住以下幾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學效果的提升是明顯的。

一、提出預習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設計一個方案,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分析、思考、設計、證明等幾個步驟是比較困難的。我們要把設計的方案先作為預習作業布置下去。不管學生設計的方案是否合理正確,至少在獨立思考這個問題時,他是動了腦子去想,動了手去寫。可能在某一個環節上他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就夠了,這已經達到了我們的目的。同時,學生對題目的進一步熟悉也為課堂上解決這個問題節省了時間。帶著問題預習課本的過程,正是學生尋找疑問的過程,也恰好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為第二天的聽講解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借助于多媒體,歸類展示多樣化的方案

教學時,不可能逐一展示評析學生的設計方案,我們采取歸類展示法。利用實物投影對有代表性的幾個方案,逐個展示評析。評析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讓學生來當一回評析老師。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方案的設計者可以逐一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疑問,對于解釋的不合理之處,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在學生的討論爭辯中使方案更加合理完善。特別指出的是,歸類展示的方案中,要有比較合理的,更要有基本思路正確,但某一環節不合理的。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討論的重點放在那些看似合理卻不合理的方案上,重點討論為什么不合理。

三、實施操作方案,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設計的方案經過歸類展示、分析講解以后,感覺學生掌握得很好。實際上,前面的兩個環節,我們只是紙上談兵。設計方案本身是一個實際問題,真正設計方案時出現的看似合理卻不合理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動手這一環節。試想,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對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際操作的話,他就能發現方案中的不合理之處而加以修改,因此,實施操作方案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應該怎樣進行方案的實際操作呢?這就要根據所設計的問題來采取恰當的操作方法。經常用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集體操作。這種方法適合于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的方案。比如,講解“利用全等三角形測距離”一節時,重點設計了兩個問題的方案,一是測池塘上兩點的距離,二是把池塘改為小河測距離。考慮到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此類的問題,可以采用集體操作的方法。選擇一個比較開闊的地方,用涂料畫一個池塘,池塘雖然不能和實際的池塘比但是要盡可能的大,用兩面小彩旗插在池塘的兩處表示兩點 。教師引導幾個學生逐一操作演示幾個有代表性的方案。特別是把池塘改為小河時,涂料所表示的小河兩岸要畫得長一些。操作時,學生可能會順著未畫到的地方過去測量。第二種方法是分組操作法,這種方法適合于教具簡單,操作方便的設計方案。比如,學習“生日相同的概率”、“池塘里有多少魚”時,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不管是哪種方法,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教師要放手給學生,又要能調控過程,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經過實際操作方案后,相信學生對自己方案的不合理之處更能理解到位,記憶深刻。

四、口頭復述方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經過思考、評析,學生對設計問題的方案理解非常透徹了。但是,寫出來時就會發現很多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語文功底差,句子不通順。二是數學語言不規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就要學生進行口頭復述方案。口頭復述方案除了不斷地穿插在我們的教學活動里,還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進行。比如,進行實際操作時,是不是可以借鑒一下體育中的解說,讓一個口頭表達優秀的學生來當解說員,操作與解說同步進行,教師可隨時予以點評。同時,其他學生做好復述的準備,真正做到耳、腦、眼、口并用,充分調動他們的五官功能,提高記憶效率。檢查學生的口頭復述并當面點評、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

總之,新課改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為重要。數學學科設計方案,就很好地實現了這一目標。設計方案有法而無定法,以上僅是本人教學中一點嘗試。在數學教學中,注重設計方案的教學,引導學生實地操作,屏棄紙上談兵,避免眼高手低,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