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如何寫好高考作文就顯得十分重要。高考復課中,關于作文方法的技巧指導,資料上長篇累牘,課堂里花樣翻新,這里不再贅述。但在復課過程中,筆者卻發現了另外的缺憾——一路直奔高考,全然無視回歸。為了把問題講清楚,讓我們一起看一則故事:

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游覽一座大山。據說,那里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里,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許多年以后,他倆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了,就是走一輩子,也不可能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蘇頹喪地說:“我竭盡全力奔跑過來,結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太傷心了!”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上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拉克蘇一臉尷尬神色:“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說,“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切莫忘記,旅途處處有美景!”

在此引用這個故事,希望給面臨高考的學生們一個提醒:在高考旗幟的引領下,我們在書山題海中也許跋涉得太久、太遠,也太累了,臨近目標的時候,不妨稍稍停駐匆忙的腳步,回頭看看,也許真的會有新的發現——作文尤其如此。

高考未免覺得縹緲,而成功的例子卻是實實在在,其中的經驗也親切鮮活,真正值得借鑒。這里引用安徽省2008年高考被評卷專家組判為59分,作為一類卷“標桿”的高考作文。

帶著感動出發

文/安徽一考生

暴雨之中,是誰,為你撐起一把傘?漫漫黑夜,是誰,為你點亮一盞燈?懷著一顆感動的心,你會發現,暴雨后總有美麗的彩虹,黑夜里總有星星在閃爍。帶著感動出發吧,讓你的人生變得溫馨而美好。

感動,珍藏在我們的心中,又時刻向外散發著光與熱,帶著感動出發,用善于發現的眼睛探尋人生路上的風景,我相信,無論是廣闊的大自然,還是熱鬧的周邊社會,都會使我們收獲最寶貴的財富。

帶著感動出發,在大自然的奧秘與美麗中行走,我們將收獲發人深思的哲思。當川端康成感動于夜半時盛開的海棠花,他便在這潔白如雪的花瓣中領悟了孤寂與純美的結合律;當宗璞駐足在紫藤蘿瀑布下,體味這紫色生命帶來的感動時,他便領悟了生活與不幸的辯證法;當史鐵生在地壇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動于昆蟲的辛勞時,他便看穿了生與死的輪回……人與自然中生靈萬物因共同的感應而感動,便是這樣一把鑰匙,讓我們打開自然的感應之門,收獲樸實而深刻的哲思。

帶著感動出發,在人間和社會的喧鬧與冷暖中行走,我們將收獲感人至深的溫暖。當奧運圣火在異國他鄉遭遇襲擊,我們看見,一位瘦小的殘疾女子彎腰護住火炬,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奧運圣火為之感動,燃燒出耀眼的光芒!當冰雪肆虐我國南方時,我們看見,無數綠色身影忙碌在鐵路兩旁,那一刻,冰雪為之感動,為之消散!當地震突襲四川時,我們看見,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面帶憂慮,在廢墟間穿行,那一刻,國人為之感動,世界為之驚嘆!在風雨之中,在瓦礫之上,我們用感動見證了最頑強的民族,最偉大的愛!帶著這樣的感動出發,誰不會變得更加成熟?誰不會更了解溫暖的含義?

帶著感動出發,我們在自然中聰慧,我們在社會中成長。于是,我們要將這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們,伸出你的雙手,將愛心的感動傳給孩子;堅守你的崗位,將敬業的感動傳給同事;攀登你的高峰,將拼搏的感動傳給同伴。我相信,這些感動會在人們心中發芽,開出美麗的花朵,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色彩斑斕,而這,也就是帶著感動出發的意義所在。

請帶著感動出發,在暴雨中為他人撐一把傘,在黑夜中為他人點一盞燈。帶著感動出發,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世界,將永遠是晴天,永遠充滿光明!

反復玩味這篇高考作文,筆者認為這篇作文張揚著強烈的回歸意識,它的成功可以為“言之有物”這個棘手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1.回歸社會,關注熱點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引導學生直面現實,關注社會人生是高考作文的應有之義,而且每年的高考考綱中都明確指出“不回避熱點”,尤其是近年高考,多個省市命題所用作文材料、背景與社會熱點問題都不約而同的“零距離”接觸了。2008年安徽卷這篇成功的考場作文正是很好的體現了“關注社會人生、關注社會熱點”的命題思想。文中選取了北京奧運、南方雪災和汶川地震等熱點材料,很好地提升了作文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氣息。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堆砌材料,而是高屋建瓴,言簡意豐地只用一句話概括一則材料,表述一個重大事件,并且字里行間飽含深情,使事件感人至深。這樣看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方法是很不適宜高考要求的。

2.回歸課堂,重溫經典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的學生而言寫作的材料匱乏或者選材狹窄,往往成了作文難的瓶頸。或者把《龜兔賽跑》的寓言 “發酵”成500多字的故事,或者為了湊足800字而照抄考卷閱讀題文段,或者拼命“抖箱底”、“開雜貨鋪”等等令人望而生厭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且層出不窮。其實,他們是“抱著金飯碗的乞丐”。這里所謂的“金飯碗”指的是我們在課堂學習中“結識”的歷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他們的經典作品、不朽精神和傳奇故事。聰明的作者把課本里學過的知識信手拈來,作為自己文章生動鮮活的材料,舉重若輕,讓經典的光輝映照自己的文字,精彩紛呈。“當川端康成感動于夜半時盛開的海棠花,他便在這潔白如雪的花瓣中領悟了孤寂與純美的結合律;當宗璞駐足在紫藤蘿瀑布下,體味這紫色生命帶來的感動時,他便領悟了生活與不幸的辯證法;當史鐵生在地壇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動于昆蟲的辛勞時,他便看穿了生與死的輪回……”在這里,我們應該深深感受到學以致用的真諦和重溫經典的魅力。即使同一個素材,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拓展,發掘經典的深層價值。這里舉2007年高考優秀作文為例。

例一:2007年高考上海卷優秀作文《必須跨過那道坎》

面對人生的坎,曠達的心境多么重要啊!蘇軾當年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對辛棄疾、柳子厚來說也許是耿耿于懷的坎兒,但對他不是。他在友人馬夢得幫助下得到一塊“東坡”,在這塊地上快樂地盡享躬耕之樂。“自愛鏗然曳杖聲”你看,即使他的鋤具拖在地上被石頭顛得直響,他也全是豁然之情。他胸中之氣與黃州赤壁之水互相激蕩之時,便誕生了《赤壁賦》。

引蘇軾被貶黃州卻曠達無礙的故事,以闡述“必須跨過那道坎”,即恰當切貼,又不失風雅。

例二:2007年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懷想天空》

我愛讀蘇軾。每每讀到他的詞,總是會看到他舞動長袖,瀟灑而又孤獨,而那一輪讓他迷戀的明月,在我將癡時跌落至我的掌心。我喜歡讀他的“明月幾時有”,我更愛讀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句“大江東去”唱紅了關西大漢的臉,一句“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唱盡了所有的無奈。蘇軾是豁達的詞人,被貶黃州,也許彷徨,也許失意,但最后,他站得瀟灑,站得筆直。他的曠達讓我每當讀到他的詞時都會感到如同海風拂面,吹盡我身上的瑣屑與世俗,讓我飛得更高。

上段文字是整篇作文主體部分的第二層,這位考生很有機巧,他巧妙的將“天空”一詞限定為“宋詞的天空”,接著以“我愛讀李煜——那個孤獨悲傷的詞人”、“我愛讀辛棄疾”、“我愛讀蘇軾”三個小節分寫自己在宋詞的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感覺。化無限為有限,變生疏為熟識,自然切入,盡情揮灑,最大限度地彰顯才情和智慧。

3.回歸文本,重視“讀者”

說話要看對象,寫文章要有讀者。從主觀因素的角度而言,學生高考作文的命運幾乎掌握在閱卷老師手里,所以,學生在下筆之前應該首先設身處地地想想自己作品的幾乎唯一“讀者”——閱卷老師。從人工閱卷到網上閱卷,高考作文評卷力求科學、客觀、公正,盡量減少評分誤差。但是由于評卷任務重,閱卷老師不可能像平時批閱學生作文一樣“字斟句酌”,而且長時間重復作業很容易產生心里倦怠和審美疲勞。多年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毫不諱言地表露1~2分鐘一篇作文,這是正常的閱卷速度。有清晰思路、嚴謹結構的文章是受到歡迎和贊賞的。所以,如何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文采,應該是考生慎重考慮的事情。很顯然,寫作《帶著感動出發》的安徽考生就很有“讀者意識”,深諳閱卷老師的心理。在結構上,采用“總—分—總”的形式,條理分明,而且文題照應,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手法老到。在行文中,每段開頭以中心句領起下文:“帶著感動出發,在大自然的奧秘與美麗中行走,我們將收獲發人深思的哲思;帶著感動出發,在人間和社會的喧鬧與冷暖中行走,我們將收獲感人至深的溫暖;帶著感動出發,我們在自然中聰慧,我們在社會中成長”。標示鮮明,層次井然,行文綿密,構思精巧。這樣的文章,摸著都覺得思路清晰,不得高分怎么“看”得過去呢!

應該努力將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引導到培養寫作素養的層面上來,使寫作意識和文字表述在高考作文里充分展示,實現寫作層次客觀提高與閱卷老師主觀認可的契合。用一個類比來說明“目中有人”,那就如同才藝表演:面對裁判,你身材好那就最好跳舞,你嗓子好那就最好唱歌;倘若你身材和嗓子都很好,那你就盡可以邊唱邊跳,但絕對不可以反著來。

對于高考作文的寫作和指導,方法固然重要,但意識尤不可缺。如果說方法存在于寫作過程的話,那么良好的寫作意識則是這個過程的前提。而回歸的意識會把我們引向倍感親切而又生機無限的自由樂園,使寫作變得平易生動而文思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