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課程語文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作者:陜西省靖邊縣張家畔鎮學區 詹 艷
發布時間:2012-09-03 11:28: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最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突出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其中尤其是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更為關鍵,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一新理念指導下,語文教學從課程目標的設計到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力求在本質上創新。在教學上則要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提出來的。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實施
1.當好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要激發學生成長,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指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無法持久。這就要求教師合理的安排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一個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實現發展,給課堂營造一個個高潮。
2.當好教學互動的指導者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參與者。教師應充分發揮好組織者的作用,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主動學習,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3.當 好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課文中的語文基礎知識還是要引導學生好好掌握,課文中經典的預言片段還是要引導學生體驗、仿效,課文中蘊涵的人文內涵還是要引領學生潛心領悟,從多角度探索答案,從多角度尋求方法,最終解決問題。
如教學《登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這一段文字,我引導學生展開大膽探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認為列寧該不該再走這條小路下山?為什么?”學生有的說:“列寧該走這條小路下山,因為他不想讓害怕征服自己,他這樣做可以鍛煉自己的意志。”有的說:“他不應該再走這條小路,因為走這條小路上山是為了看日出,下山時不需要趕時間,萬一掉進深淵,對國家損失太大了,因此,他不該這樣冒失、莽撞。”對這兩種說法,我沒有急著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聯系上下文找理由說服對方。學生經過探究,最終得出,列寧再走這條小路下山并不是冒失、莽撞。作為一個領導,做事前一定經過深思熟慮,對安全問題已經考慮到了。走這條危險的路時也是小心翼翼的,只是走的次數少,心里有點害怕,需要鍛煉,所以再走一次。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水平不斷得以提升,讓學生的心智得以發展,而不是原地踏步。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徑:
第一,轉變“教”與“學”的觀念。教師要轉變過去的教學過程只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還要轉變過去被動接受的學習過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第二,篩選關鍵要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同的教學方式,強化的要素是不同的,一篇文章抓什么讓學生進行訓練和擴張是關鍵的。對此學生把握起來還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確立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時對教學的實施過程作好精心設計。
第三,搭建互動平臺,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教給他們一定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后公開展示成果。
第四,合作小組,必須人人有事干。每個組員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統籌協作。誰記錄,誰發言,誰組織,誰總結,必須要有任務的分配。
第五,小組成員組合必須均衡,切忌隨機組合。最好的組合應當是好中差不同程度的組合,否則會導致小組差異,合作探究的成果也就有質的差別,這樣會打擊弱勢小組的積極性
當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方法有很多,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當我們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理論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緊密結合起來的時候,語文教學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定會呈現出鮮活生動、扎實高效的喜人局面。相信,中國語文教育的明天將新姿煥發,中國素質教育的春天必將生機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