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的變化及要求決定了導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教師如能合理地使用導學策略就能夠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對導學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現闡述如下。

一、引導學生自主發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節課教學效率如何,是否成功,關鍵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被充分的激發出來。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是外因,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是內因。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精讀教材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由發言,要求發言簡明扼要,教師視實際情況控制時間。學生圍繞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結合生活中的人、事或自己的親身體驗,并說出印象深刻的部分或原因。如:我在進行“做人要自尊”教學內容時,讓學生講講自己知道的有尊嚴的人或事,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上臺發言,由于講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學生講得真實生動,有真情實感,啟示也談得特別深刻,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發展動機,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鼓勵學生自設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人們常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有價值得多,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學會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式,要把學生當作課堂活動的主角,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給他們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教師要當好策劃者的角色,把重點放在“導”上。在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解答問題具有較高的主動性,是學習的主動者;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學生就是被動者,兩種方法對人的大腦的開發、對人思維的鍛煉、對人技能的培養、對人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由于其內因不同、主動性有差異,效果顯然也不同。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是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關鍵。

三、指導學生交流探討,實現共同提高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思想品德課學生提出了問題,也探究了問題的答案,課堂上教師再導什么呢?那就是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成果,共享獲得成果的喜悅。我讓學生把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展示,是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繼續深化,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根本途徑,是學生自我風采的展示,也可以說是人生價值的體現。通過抓這一導學環節,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其實是一件非常快樂而富有意義的事。通過交流不僅可以分享他人的學習成果,加強交流,增進友情,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而且還可以取長補短,對照他人尋求的問題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學習,深化提高,尋找出全面而有準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此引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注重情境創設,促進學生成長

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我在課堂導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感受,辨別善惡,分清是非,識別美丑,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如:我教學《拒絕不良誘惑》一課時,先向學生介紹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相關數據后,指出“黃賭毒”是誘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再讓學生列舉現實生活中因吸毒、賭博、涉足黃色文化而導致家破人亡,危害身心健康,貽害子女的事例,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拒絕不良誘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文明習慣和高雅情趣的必要性,進而引出要善待網絡,嚴以律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使學生在思想上有觸動,實際上有所行動,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總之,課堂導學應當是豐富多彩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具體的導學方法,我所談到的自己在新課改實踐中不成熟的做法,許多方面將隨新課的推進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