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學程導航”教學范式下的學法指導
作者: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通源小學 丁冬梅
發布時間:2012-09-03 10:49: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數學“學程導航”教學范式強調“學路優先”,“以學定教”, 教師跟著學程走,學生是學習的、課堂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習能力、成績得到很大提高。但我覺得,在我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智慧學習的能力。以下是我在學程導航教學范式下對學法指導的一些嘗試。
一、預習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預習,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導游圖,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小學數學也是這樣。預習是“學程導航·活力課堂”最核心的環節,預習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課前預習是學生感知新知識,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教材特點精心編制自學提綱,在提綱中滲透自學方法。預習自學提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預習中尋找答案,發現問題。指導預習要有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年級不同,逐步由教師指導到引領再到放手的過程。同時也要關注后進生,幫助他們先學。
二、交流指導,促進知識內化
數學交流就是要求學生通過聽覺、視覺、觸覺,以游戲、閱讀等方式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數學思想以動作的、直觀的、口頭的或書面的、兒童語言的或數學語言的形式表述出來,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學程導航課開始的小組交流可以讓每個學生的自學情況得到反饋,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交流中得到收獲,在交流討論中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智力水平迅速發展。所以必須指導好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要說出詳細的可操作性的交流方法。我提出的小組交流要求是:①在組長的組織下有序交流預習作業;②認真傾聽,有不同想法等同學講完后作補充;③有錯誤的,查找錯誤的原因,并訂正完善;④如有疑問,先組內解決,不能解決的由組長記錄下來。師生對新知進行深究,通過深究、點撥實現提升。集體交流時,把各小組的見解進行比較引起爭論,通過爭論從而能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把小組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提出來,組織全班交流,這樣就使預習時小組學生的思維活動轉化為全班的思維活動。通過數學交流,使學生探索而獲得的數學方法相互啟發實現了數學知識本身的創新增值。
三、方法指導,培養思維能力
對學生進行數學學法指導的目的是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數學能力的核心是數學思維能力,對學生加強思維方法的指導會大大促進數學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法,并在教學活動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能夠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同時,體會不同解題的策略,能引領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促進思維發展。如三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題:4棵楊樹苗48元,3棵松樹苗63元。哪種樹苗每棵的價錢貴一些?這是一道開放題,有不同的解決策略。可以先分別算出每棵楊樹苗和每棵松樹苗的價錢,再比較作出判斷。也可以估算,一棵楊樹苗十幾元,一棵松樹苗二十幾元,所以松樹苗每棵的價錢貴一些。還可以進行推理:松樹的棵數比楊樹少,但總價卻比楊樹多,可見每棵松樹苗的價錢一定貴一些。很明顯,采用推理的策略,思維含量更高。一道解決實際問題,正因為關注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總結出不同的思維方法,大大地促進了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實踐指導,密切聯系生活
課外學習能有效地使課內所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文化科學知識的眼界,拓寬思路,激發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所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實踐、探索,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實際結合起來,學會發展。例如在二年級下冊認識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后,我讓學生回家進行實際測量,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如一步的距離等,測量10張紙的厚度,房間的長、寬、高等,讓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學會學習。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我們只有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的培養,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終身受益,這也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