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生活化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小河鎮(zhèn)康家坪小學 朱立嬌
發(fā)布時間:2012-09-03 15:07: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標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好地學習數學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新課導入生活化
興趣是調動學生求知欲的內在動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老師的督促和簡單的說教,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是激發(fā)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手段。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先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示一幅形象生動的畫面,通過故事情節(jié)把孩子引入到動物世界的童話中去,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畫面中。在放手讓學生試著自己數出圖中動物的數量的過程中,對10以內的數有了初步的感知,學生就會發(fā)現這些圖形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使學生感受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問題一樣,無形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二、親身體驗,心靈感悟——例題選擇生活化
教師應大膽地開放“小教室”,把社會生活中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引進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使學生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新學期開始了,小麗準備添一些學習用品,帶了50元來到商店,請你們幫助小麗出出金點子,要買些什么學習用品呢?
學生甲:我買一個書包和一個轉筆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學生乙:我買一盒水彩筆、一個文具盒和一本筆記本。
18+12+8=38(元) 50-38=12(元)
學生丙:我買一塊磁性畫板和一盒水彩筆,再買一本筆記本8元。
24+18=42(元); 42+8=50(元)
……
無論學生用哪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都應該給予肯定、表揚,不能強求學生使用統(tǒng)一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實際需要設計問題,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讓每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解法,相互學習,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從而學會解決數學問題。
三、緊扣課標,精選巧用——手段關注生活化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學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摒棄原先沿用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 盡管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有一定的缺點和局限性,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它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各有側重,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在教學中教師可自制一些教具輔助教學,也可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廢品(易拉罐、礦泉水瓶、酸奶盒等)自制一些學具,對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應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水平和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來組織教學活動,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靈活選擇,因勢利導——教法滲透生活化
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lián)系 ,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以“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出示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畫框(面積分別為12平方分米和10平方分米),請學生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開始學生意見發(fā)生分歧,發(fā)現僅靠前面學習的觀察法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你們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索欲望被激發(fā)了,各種想法層出不窮,有的說:“用尺子量,因為我發(fā)現爸爸在計算房間大小的時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說:“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紙片擺一擺,看看可以擺幾個。”……教師則抓住時機把畫框反過來,呈現出有小方格的一面,學生一看就明白還可以數格子比較大小,就這樣數格子法應運而生,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fā),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
總之,我們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