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習作的基礎,是獲取材料的源頭。豐富的觀察內容會給學生的習作帶來快樂,變枯為趣,解開習作畏懼心理的疙瘩,為習作注入不竭的源泉。讓觀察成為學生獲取習作材料的金鑰匙,這就需要老師引導與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方法。

一、 引導學生觀察要多感官參與

我曾設計了“我會觀察”的指導課,教給學生“打虎要靠親弟兄,上陣要靠父子兵,眼耳口鼻手腦齊上”的合作觀察法。我拿出一束玫瑰花,先引導學生看看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再走近聞聞,用手摸摸,用腦想想,用口說說,學生妙語連珠,輕松愉快;接著,讓學生議議平時是怎樣觀察的,在各抒己見的討論中引導他們歸納出觀察的方法“眼耳口鼻手腦”同參與;然后,再讓學生觀察身邊喜歡的物品,看看想想,說說議議,在說的基礎上立即把觀察的結果寫成一段話,學生游刃有余,興趣盎然。觀察讓他們有了發現,觀察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觀察要邊看邊思考

在學生掌握多感官參與觀察的同時,引導學生邊看邊思考更不可小視。只看不思只能看到表象,只有邊看邊思考,才能看到事物的深層本質。為此,我常常把學生帶出教室邊觀察邊思考,感悟大自然,體驗生活。

春天把校園裝扮得像一個大花園,我先讓學生用疊詞來表達花的多“一簇簇”、“一片片”等詞語就從孩子們的嘴里不斷地蹦出來。接著,我又讓孩子們用上形容詞描述花的姿態與顏色。有的同學說:“我們眼前是一朵朵紫色的、美麗的月季花,還散發著陣陣清香呢!”。然后,我又指著花壇沿上排列整齊的花朵,讓學生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敘述:“這些亭亭玉立的海棠,好像一個個列隊整齊的少女,正在熱情地歡迎我們!”我再讓孩子們用上不同句式表達喜愛之情:“我們的校園多像花的海洋呀!”話音剛落,另一個孩子脫口而出“在這花園似的校園里學習,怎能不讓我感到幸福和快樂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把觀察到的婀娜多姿的鮮花用一句句恰當、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我從他們的小臉上看到了觀察的喜悅。這樣邊看邊思考的指導,就把發展形象思維同語言文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逐漸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三、 觀察要有序

小學生觀察隨意性大,著眼點散亂。老師要教給學生觀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順序。如:觀察景物時要按方位,或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或由里到外,或由外到里,或由上到下等;觀察動物和植物時,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觀察人物時不僅要觀察人物外貌,還要觀察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這樣說出或寫出的段落才能層次分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四、 觀察要抓住特點

觀察時要用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從平凡人、平常事中觀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事中找出特殊的東西來,從中體悟觀察效用,學會觀察方法,了解觀察對習作的意義,以此激發自己觀察的動力,提高觀察的自覺性。

五、 觀察要隨時積累

孩子有了一定的觀察方法后,就會主動地去觀察生活和事物,因而也會獲得豐富的材料。如果不注意積累,時間一長,腦海中的資料也會逐漸淡忘。老師就要教會學生一些記錄觀察內容的方法。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素材本,把身邊感興趣的事,眼前的景物,身邊的人等及時記錄下來,可長可短,可詳可略,時常進行交流,老師再適時表揚和獎勵。我在班級開設了“課前三分鐘,作文更輕松”欄目,讓學生經常介紹平時觀察到的有意思的內容,相互汲取,從中獲得各方面的知識,也獲得許多的見聞和感受,久而久之學生觀察交流的欲望越來越強。

六、 觀察方法要在文本中體悟

不僅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還要引導他們感悟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體悟學生的觀察方法。如:在學習《頤和園》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時,老師引導學生感悟到:作者是先從整體觀察,看到了長廊的長,一眼望不到邊;接著是走進長廊,詳細觀賞畫卷,感悟到了長廊的美;最后是邊走邊賞,感受到長廊的兩邊美不勝收。可供此類訓練的文本不勝枚舉,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體悟。

學生通過對作者觀察的感悟,意識到觀察的價值與作用,從而激勵自己積極主動的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并逐步讓觀察成為一種習慣。學生樂于留心觀察,勤于思考積累,獲取豐富的習作材料,作文就會變得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