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文讀寫“四部曲”——散文教學心得談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城關一中 許名菊
發布時間:2012-09-03 14:43: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生的作文要么感悟得突兀生硬,要么感悟得散亂紛雜。學生一味寫實則淺,過多寫虛則空。學生寫的散文,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實則是“四不像”文體。那么如何自然而有效地進行散文讀寫教學呢?筆者在教學中思索總結了以下“四部曲”。
一、 觸發點,一觸即發
一般來說,散文都是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在寫作指導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發現美,感悟美,關心生活,融入生活。日常教學中通過寫、評生活日記,看、講新聞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做個敏銳、多思、感情豐富的人。寫作時才能左右逢源,有所思,有所感,以小見大。習作時指導學生在文章開頭就簡潔地入題,開頭簡短而明晰正是留有余地的起筆,是后文描寫抒情的觸發和開端。如學生習作《愛如菊花茶》:“正做作業,媽媽輕輕地推門進來,在桌角放了一杯菊花茶。杯子裊裊地冒著熱氣,我不由得看出了神。”又如學生習作《竹》:“‘看,又是一棵新竹!’順著同學手指的方向一棵粗壯、翠綠、蓬勃的嫩竹映入眼簾。”可見,有了感悟美的心靈和敏銳的思想觸角,生活中的小事,俯首即拾的景物都會成為觸動內心的觸發點。
二、聚焦點,工筆細描
觸發點觸動了作者的心靈和情感的開關,那么作者肯定會對觸動他的事物仔細地觀察并細細地描繪。這一番描繪,既是后文抒情的依托,又是聯想的起點。聚焦點是寫實的,在散文中應屬于敘事描寫層面,不一定長,但一定很傳神,有時是工筆細描,有時是白描寫意。在閱讀中要讓學生多朗讀體味,以多種方式摘錄積累。
在寫作指導時,可以引導學生描寫刻畫,開放感官、慢鏡頭鋪展、蛛網式布局,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的許多描寫方法就可以大顯身手,減少學生讀寫脫節,把觀察、思考、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如學生習作《愛如菊花茶》:“杯中的胖大海打著轉,肚皮撐得圓圓的鼓鼓的,將水染成了金黃色。菊花在水中自由的舒展,時沉時浮、金色的、乳白色的、綻開的、微開的、眼前氤氳著微苦的香氣”。
三、聯想點,浮想聯翩
觸動心靈,自然會令人浮想聯翩。因此情此景,使作者之前的很多情感體驗一時齊發,正所謂思如泉涌。甚至曾經聽過的、看過的、想過的,都能跨越距離和時空,在被觸動的感情出口噴涌而出。如《貝殼》一文中,作者在海邊撿一枚貝殼,仔細欣賞把玩,聯想到里面曾經居住的小小的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其生命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它的居所卻如此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再進一步聯想到人的生命與貝殼相比長得多,更應該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
另外在寫作中,很多學生讀過的、看過的、經歷過的、聽說過的……凡此種種閱讀中、生活中的“吸納”和“儲備”,在有所觸動之后,在聚焦描繪之后,相關的積累和思考就會自然流露。
四、感悟點,畫龍點睛
如果說觸發、聚焦和聯想可歸為敘事層、抒情層和意蘊層。黑格爾說“外在形狀”所顯現的“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散文最終要傳達的是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體驗和思考。所謂的“形散”,即在敘事、描寫、聯想層面,都是自由地行文。所謂的“神聚”,是意聚,在結尾部分把這種體驗和聯想自然而恰當地收束一下,是為感悟點。如: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樸的心啊!”(引自《貝殼》)又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引自《第一次真好》)
在學生寫作中,要引導學生用自然、簡潔或雋永的語句表達自己最真實、誠摯的感悟,恰當而巧妙地升華全文。如:“我命由我不由天,生活由自己創造,一切由自己改寫!”(學生習作《竹》)又如:“似水流年,環繞在我周圍的愛正如這菊花茶,平淡、微苦、芬芳、綿長……”(學生習作《愛如菊花茶》)
綜上所述,在此類小散文讀寫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觸發中聚焦,在描寫中聯想,在聯想中感悟,奏響小散文讀寫“四部曲”,不僅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汲取語言和思想的精華,還能結合生活,以生活中的點滴感悟為源頭活水,有章可循,思如泉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