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 要加強語文實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十年來的教學工作,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一、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態勢語言

我認為態勢語言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舉止。主要體現在手勢和目光上。教師的手勢形象直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恰如其分的手勢有利于課堂教學。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課上學生的聽講、行為都能通過眼睛觀察進行,這樣教師就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講課方式。

二、 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有著內在的聯系,觀察得細致入微才能有話可說,語言表達能力強,才能把觀察到的事物說得詳細、具體。例如在講《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一進教室便問:“同學們都去哪里旅游過?”學生們自然感覺新鮮,會把自己的旅游經歷詳細介紹給全班同學。在介紹了自己的旅游經歷之后,學生們的大腦正處于興奮狀態,他們想聽老師說什么。這時教師告訴學生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欣賞一下桂林的山水。”接著展開《桂林山水》的教學掛圖,讓學生去觀察桂林美景,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景物說給小組成員聽,比一比誰說得好。還要鼓勵學生到臺上講一講。之后打開課本學習課文。學完課文還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當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堂課就能做到,必須從小經常鍛煉。

三、 在教學過程中應精心設計板書

一位教師光是課講得生動還不夠,還要注重板書的設計。因為板書直接面對學生,所以教師的板書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講古詩時,可在課前準備一些有關古詩內容的圖畫,貼于黑板之上,可根據圖畫簡單提問:“這是什么?”、“你看后想說什么?”、“你喜不喜歡?”、“為什么?”等等,通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題寫詩句,學生自然會印象深刻,背詩就容易多了。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學會了一首詩,這豈不是很容易?

四、 課下輔導要因人而異

課堂教學有時不能照顧到全面,因此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面對性格不同、接受知識能力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用不同的輔導方法。如針對敢于提問的學生,教師要采用不同的輔導方法,教師應當即解釋疑難;對于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教師應主動去詢問,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總之,輔導一定要因人而異。

我想: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享有充分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們學有所得,輔導學生要因人而異,使之獲得最佳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