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學
作者:陜西省富平縣東區小學 王愛玲
發布時間:2012-09-03 14:39: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有著獨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們隨處可見一些寫得相當優美的文章,這些文章無論在語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結構上都充分體現著美。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滲透美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情境中感受文字美
文學作品的情境是反映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情境又是借助語言文字塑造出來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是充滿情趣的?!币寣W生體會到語言的文字美,教師必須創設充滿情趣的情境,創設美的課堂,諸如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促情,使語文教學能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
如在教授《荷花》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學生聆聽優美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大屏幕的荷花展示,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意境中,一朵朵荷花婀娜多姿的躍然紙上。學生邊聽邊想,仿佛自己就是一朵美麗的荷花,綻放在荷花池,身邊到處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宜人,花兒們與魚兒們還有蜻蜓一起嬉戲——音樂,圖畫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意境中。這樣的教學喚起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喚起對三維空間的想象。荷花是靜態的,小魚和蜻蜓是動態的,動靜結合的空間美,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神奇”和“美妙”,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課堂互動,感情朗讀品味意境美
富有音樂感的節奏性語言能給人以愉悅感,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單調的聲音刺激會使大腦皮層很快進入抑制狀態。教師的語言要富有節奏感,教學語言節奏感是指在教學進程中,有教師內心情感而引起口頭語言快慢、強弱、斷續有致的變化,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的結合。其語速應快慢適中,語調要高低有別,節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緊湊,高而不躁,低而不咽,張弛適宜。如《船長》一文中的開頭一部分教師應用低沉的語調敘述;在人們哭泣著和即將與船一同沉入海中的船長哈爾威告別時,教師的語調應是急促的。教師語言的節奏感還體現在目標處理時,在講授重點和深奧之處應放慢語速,增強音量,在一些容易之處,可加快語速。
三、多樣教學,體會課堂的變化美
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厭倦而產生疲勞影響美感,即使是一些優秀的教學模式也應該隨著內容的變化,相應地改變教法,推陳出新,使學生永遠保持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在導語、結語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都應該具有多樣化。如教學《煙臺的?!房刹捎锰釂柕男问剑骸巴瑢W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有誰乘過大海輪?誰能講講大海的美麗景色?”讓學生和以往的生活經歷掛鉤,產生美好的遐想。我們提倡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形式和方法,使課堂更具有活力,讓班級充滿生機,把精神生命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自己分配時間的主動權,有發表自己意見、表現自己個性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潛在能動性,能從多方面學習獲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模仿創造,體驗成功的美
學生的審美能力光靠課內的若干篇文章來開展是非常有限的,只讀課本,不廣泛涉獵是不夠的。課內是流,課外是源,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在閱讀中提高審美能力,并且適時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創作,讓學生在創作中體驗美。如一次習作訓練,教師發現校走廊上一盆太陽花,最近突然病了,葉子枯黃,細枝條無精打采地垂著,而同樣辦公室里的那盆卻蔥綠得很,于是組織學生觀察,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學生七嘴八舌,教師引導告訴學生這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不易死的植物,學生的興趣就更濃了,非要調查個水落石出,經過一周的調查,大家認為這棵花是他們害死的,是在無意中害死了小花,這時教師便請同學創作《一棵小花的死》一文,在深刻的體會中,同學們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應該關愛身邊的生命,不要漠視它們的存在。
總之,通過以上結合原課文語言、情境、插圖、朗讀等教學方法,是課文的“美”在層層展現,不斷升華,進一步體現“美”的外在與內涵,使師生在教學中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更使學生們從課文的開始就產生美感,逐漸學會辨識美,審美、愛美,形成美的人格和心靈,從小建立起一種正確的審美觀,從而受益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