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陜西省橫山縣石馬洼農場子弟學校 何生軍
發布時間:2012-09-03 14:30: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教學中最讓老師操心的自然是那些后進生,他們基礎差,學無興趣,不求上進,上課心不在焉,作業應付了事,甚至只字不寫。上海市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說,教師要有一把扇子,要善于把學生求知之火扇得旺旺的。我們語文教師要用一把怎樣的扇子來扇起后進生的求知欲呢?多年來,我在轉變后進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分類教學,降低難度
為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因材施教,每學期的復習階段,我對自己所任教的班級進行分類教學,按學習成績高低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AB兩類,其中A類是后進生。這類學生一般不超過總人數的20%,我讓他們獨為一組,對他們放低要求。確立他們的復習重點為語文基礎知識和寫作訓練(因為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立竿見影),且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寫作的練習也盡可能地降低難度,放寬要求。同時,還規定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如一周內完成規定任務的可以不做家庭作業,成績進步的可以當組長等。這樣,后進生之間展開了競爭,他們對復習課也就不再厭倦不堪了,成績也普遍提高了。
二、愉快教學,寓教于樂
有一段時間,我班許多同學對取綽號津津樂道,而且我發現幾個后進生的綽號不太文雅,有傷他們的自尊。為此,我組織班干部開展一次以“說綽號,取綽號,寫綽號”為主題的活動。先說說《水滸》中梁山好漢的綽號有什么特點,然后進行“取綽號”比賽,看誰取的綽號最好,既能刻畫人物性格又能使人樂于接受。接著請班干部就幾個后進生的綽號發表演講(事先準備好),如班長演講的題目是《我班的“天才”》,“天才”是劉南的綽號,因為他是班里成績最差的一個,有同學諷刺他是“天生的蠢材”,但正是他在校運動會上,長跑得了第一名,班長稱贊他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天才。最后,我布置同學以“我班的××”(××處填上綽號)為題進行寫作。這次作文教學活動不僅挽回了后進生的自尊,也讓全班同學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同時,班干部的演講也為后進生提供了范文,他們個個興致很濃,躍躍欲試,不少同學寫出了好文章。
三、“下水”示范,拋磚引玉
后進生寫作往往是迫于老師的壓力,為考試中作文占分的比重,因而他們覺得沒東西可寫,更談不上寫作的興趣了。要使后進生覺得作文有東西寫,教師“下水”示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我曾布置學生寫《記一次乒乓球比賽》的作文,在布置前,我先宣讀了自己的“下水”作文,用了三個成語(當然還可以用得更多),然后對學生說:“看誰能在作文中用上更多的成語,而且恰到好處。”然后我私下給后進生一些成語,如“不慌不忙、聲東擊西、攻其不備、不堪一擊、驕兵必敗、輕而易舉、措手不及”等,沒想到后進生在作文中都能用上5個以上的成語,有的作文經老師修改后,還在校刊上發表。為培養后進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應該主動“下水導游”,教育家葉圣陶也主張“下水”,“下水”示范能使后進生信賴你、敬佩你、甚至崇拜你,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多開“小灶”,情感投資
著名作家楊朔曾說過:“每個人心里都埋藏著一團火種,只要你善于點撥,就會熊熊燃燒起來。”在后進生身上也有著無窮無盡的聰明才智、興趣潛能,只要我們教師去發現,去點燃,也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常有意識地為后進生“開小灶”,如常借給他們一些課外書,并讓他們在上課前講個笑話、幽默小故事、童話故事等;指導他們寫些造句式的短文(用上規定的詞語寫一段話),并選擇較好的短文進行張貼;放手讓他們出黑板報;讓他們擔任小組長、科代表,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業等。總之,盡可能地給他們創造登臺亮相的機會,樹立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
由此可見,興趣是開發后進生語文智能的鑰匙,然而興趣的培養,是一個艱巨而緩慢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見效的。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曾用“嚴師之教,慈母之習,良醫之術,繡花之功”這十六個字總結轉差的經驗。我想,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對后進生多有一點耐心,多一分理解,相信他們會對語文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