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說它重要,是因為寫作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能力,它無論在學習、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它艱巨,是因為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寫作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到最困難的事情,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廣泛閱讀,積累語言

讀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只有學生讀得多了,寫作時才能思如泉涌,付諸筆端。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是解決學生“有話道不出”的重要方法。當然,讀書不能漫無邊際,教師要給學生推薦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積淀語言的報刊,以便學生學習運用語言。要求學生在經典誦讀時間,進行閱讀,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把讀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來,制作成“手抄報”或“采蜜集”,同學之間交流閱讀,評析欣賞,有利于學生學習、吸收語言。久而久之,學生積淀的語言自然會豐富得很,寫作時運用自如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時,你再讀學生的文章,就會發現他們的筆端不再青澀,而已變得圓潤、豐滿。這就是學生暢游書海,厚積薄發的結果。

二、課上科學指導

(一)上好閱讀課。語文課本選材文質兼美,體裁多樣,這些文章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諸多方面獨具匠心,給學生學習寫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揮語文閱讀教學的引路功能,結合范例教給學生寫作的技能技巧,使學生懂得如何去寫。例如教學《我的舞臺》著重讓學生領悟總分結構的特點,并且分寫時按照時間的順序寫出真情實感;教學《窮人》,要引導學生抓住環境的描寫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刻畫人物的品格等。教師長期堅持授之以漁,學生定會在眾多課例的學習中掌握各類文章的寫作技巧。

(二)上好作文課。作文課上,主要的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方法和自改作文,還要講究作文講評的藝術。

1.指導學生寫作方法

作文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即使選好材料,寫幾句話后,就沒什么可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對小學的每本教材進行了細細地研讀,發現十二本教材里的許多課文的寫作方式有共同之處,如:《小蝌蚪找媽媽》、《小壁虎借尾巴》、《藍色的樹葉》、《井底之蛙》等在課堂上,讓學生找他們的共同點,這時候學生就開始活躍起來,因為他們對這些課文都非常熟悉,最后達成共識:“一次次的問,一次次的答”。這下我暗自高興,這難道不是一種寫作方法嗎?于是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開始利用這種方法開始練筆。寫完后,他們的文章真是讓人欣慰,最起碼有內容了,再也不是草草兩筆就沒東西可寫了。

2.指導學生自改作文

重視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首先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然后根據作文的具體要求,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的文章,邊閱讀邊感悟,邊檢查邊修改。然后讓學生間互動,我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六組,每組有個組長,每個同學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修改,并寫出自己的評語,于是每位同學就閱讀了六篇文章,這樣不僅更容易發現問題,而且每位同學都有提高。當然提高的不止是表達能力,還包括認識能力、鑒賞能力。

3.作文講評要講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因此,在作文講評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捕捉學生作文中達到成功點,哪怕是用的一個詞語,一句話,讓他們消除懼怕心理,產生自信心。當然,鼓勵學生,除了在講評時,也可在講評后,如把好的句、段、篇張貼在學習園地內,這樣還可以擴大讀者范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走進生活,觀察實踐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留心觀察,親身實踐,才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六年級的一篇關于環保的建議書時,我讓學生進行環保調查,全班學生選材達幾十種之多,如亂砍亂伐、水資源浪費、大氣污染、亂貼小廣告、生活垃圾、動物保護等,而且寫得內容詳實,既分析了現狀,又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實踐的結果。

閱讀積累,范例引路,多項訓練,觀察實踐,評改交流,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它們緊密關聯,缺一不可。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定會在學生身上收到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