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對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種評價教育過程的主要手段,它具有五個功能:診斷、反饋調節、鑒定總結、科學管理和激勵導向。進行教學評價的目的是對教學過程進行適時的調整和控制,使之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及分類

1.按照評價的時間和作用來分

如果按照評價的時間和作用來分,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為了使教學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預測性、測定性評價,或者是對評價對象現狀和存在問題的鑒定,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評價對象的基礎和情況,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進行某項教學活動的條件。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測定評價對象對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沒有掌握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終結性評價則是當某一項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對最終的成果作出判斷。它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到目標的程度進行評價。

2.按照參與評價的主體來分

如果按照參與評價的主體來分,教學評價又可以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自我評價就是評價者根據確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進行評價。開展自我評價,使評價對象積極反省自己,約束自己在學習活動的行為。他人評價即是由被評價者之外的其他人對評價對象進行評價,它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比較強。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評價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公平性

當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誤區,每節課教師都要展示幾名學生的優秀作品、成果,認為這是課堂評價的一個環節,這種做法其實是不公平的。這種評價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努力,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削減他們的學習興趣。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需要教師的付出與耐心在課后認認真真對每一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教師在挑選優秀作品進行課堂展示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在他有所進步的情況下要及時表揚,對學生們做得不對或者不規范的地方進行講解演示,根據幾年的實踐經驗,覺得這種做法有很好的效果。

2.教師和學生多交流、課堂評價反饋要及時并方法恰當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一些現象:有些教師只布置作業不反饋,長期下來學生發現做可以,不做教師也不知道,這樣的話學生也就不再期盼教師對作業的評價反饋了。也有教師只是大體瀏覽一下給個評價,至于做得如何并不重要,這些不恰當的評價方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針對具體問題就事論事,采取積極性評價,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給學生真正的幫助。如希望學生更換網頁字體顏色,可以用“這里使用黑色字體,是否更容易與其他顏色搭配呢”這樣的建議,而不是用“網頁字體顏色使用不當”這樣直接的否定性語言。

3.評價方式要多元化,不能只注重結果

因為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使各校對學生的評價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些教師只是期末讓學生做一套試卷就作為他們的成績,也有些教師甚至只是憑印象打分。這樣的評價方式往往忽視考查學生的信息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過程,忽視了過程性評價。目前信息技術課堂實施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幾百位學生,每周一節課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有完整的認識。因而評價不能光靠教師,還要靠學生,這其中包括了學生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對別人的作品評價、自己的心得、與別人交流的情況等等。評價的結果不是對某個軟件的熟練程度,也不一定是某一個分數,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什么、獲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我個人認為評價以能力方面為主,應該注重四個方面能力的評定:評價學生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評價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學生交流合作表達的能力、評價學生創新意識的能力。

總之,要提升學生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評價機制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教師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改進,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手段,才能獲得教與學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