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活動,倡導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就是有效性教學。即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的作用是主導、相機誘導,要給學生很大的空間,教師的教學藝術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開發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主動地、自覺地探索、思考和發現、創新,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留白”中得以充分發揮。

何謂“留白”,其實,它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式。它指的是畫家在畫中留下空白,欣賞者借助聯想、想象去補充那些空白,領悟畫家要表現的思想感情。

一、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

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讀文本,從文入情,由情入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正如薩特所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應留出自己的情感體驗的空白,把最甜的果實,讓學生品嘗。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應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因為此時無聲勝有聲,正是這情境把學生帶入讀書思考境界,讓學生用這種自然、真切的感受去發現、創造。

例如:教學《斑羚飛渡》中,當斑羚群受到生存的危難時,領頭羊在傷心崖前巡視,它的動作、神態……領頭羊的心情如何?

如何讓學生在教師創作的情境中感受,教師設問:假如自己就是那只頭羊,肩負怎樣的使命,為什么有那樣的動作、神態?教師不急于直白,“留白”給學生,讓其思考,“藏不盡之意于言外”,從中挖掘出它的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喚起學生的閱讀激情,讓學生體驗到創造的喜悅,從而自覺地、自然地產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切實做到有效高效。

二、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成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口”。這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敢于舍棄,敢于留白,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來,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海洋的知識中去探索,去發現。這種留白的設計,并非對知識真正的舍棄,而是給學生更大的空間,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主研究或合作探索真正空白,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三、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在實踐教學中,有的教師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寫上要求學生回答,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提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

《教育導報》曾有批評:有的教師在安排討論環節時,只有一二分鐘的討論時間,結果學生沒有討論的結果,只由教師說出答案。其實,教師要給學生的合作、討論以充足的時間,不然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狀態就收場了,使合作學習有名無實,美國有位教育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鐘,這樣做有很多好處:更多的學生能主動回答問題,增加學生的信心,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提高學生的欣賞、領悟能力,我們面對的是一群知識水平參差,生活閱歷、情感經驗、心理性格不同的學生。如果教師不給其思考的余地,整齊劃一了文學的豐富性,追求了文學閱讀的共性。卻扼殺了學生的個性,過分的強調標準答案,就抑制了學生的思維。上海師范大學與美國一所大學舉行大學生閱讀交流活動,而且都選取的外國文學,結果中國學生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而美國學生寫出的各不相同。造成有共性而少個性,有規范而少創造的損失。

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留出思考的空白,充分地讓學生思考、探索、進而去創造。美國教育家西奧多·W·海伯說:“一個學生要想較好地學習,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學習思考,這是一條規律”。

總之,有效性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中的“留白”藝術值得人思考。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在補白中豐滿自己,用自己的體驗感悟去創造,去完美自己,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