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性愛國
作者:西安美術學院 陜西西安 葉中鋒
發布時間:2012-08-31 15:28: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理性愛國是愛國主義教育中應有之義。加強理性愛國教育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要求。加強大學生的理性愛國教育必須正確認識全球化時代的國情、世情,在實踐中促進愛國認知由感性升華至理性層面,探索建立理性愛國的教育管理機制。
【關鍵詞】高校 理性愛國 教育
列寧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但是,愛國主義不僅僅是個體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情感,從愛國主義的價值屬性看,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從愛國主義的功能屬性看,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一個國家和民族團結奮斗的旗幟,是保衛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保持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文化繁榮、進而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當今,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中國和平崛起所面臨的內外環境和形勢日益嚴峻和復雜,必須進一步強化全民族的凝聚力、筑牢共同的精神支柱。大學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結合時代特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性愛國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理性愛國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應有之義
關于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目前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很多觀點,但大都認為愛國主義是人們熱愛祖國、忠誠祖國、報效祖國的一種集情感、意志、思想理論及行為一體的反映個人與國家關系的綜合復雜的價值體系。“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質就是教育者從本國、本民族的發展需要出發,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受教育者激活愛國情感,并將樸素、非理性的情感提升為理性的愛國思想和觀念,進而形成一種自覺愛國行為的活動。”[1]簡單地講愛國主義教育即愛國情感的激發、愛國認知的傳遞、愛國思想和信念的養成以及愛國行為引導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幫助和引導受教育者把對祖國的熱愛從一種不穩定不成熟的感情升華為一種穩定成熟的思想心理意識和世界觀并在這種心理意識和世界觀的支配下外化成為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愛國行為的過程。由此可知,愛國主義教育本身即貫穿著科學理性原則。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對象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素養的大學生,而且正是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說中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多的是激發教育對象一種樸素的愛國情感和“稚嫩“的愛國行為的話,那么,對于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則更應注重愛國認知的理性化、理論化和體系化,更注重愛國實踐行為的引導,也就是說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更要注重和突出貫穿科學理性精神和科學理性原則。
加強理性愛國教育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要求
愛國主義的本質是維護全民族國家人民的最高利益,包括維護國家安全、維護領土主權完整、國家振興、民族發展。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在謀求和維護全民族國家人民的最高利益的本質上始終是一致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已不可阻擋之勢在世界范圍內洶涌澎湃,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期趨勢看,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實質上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社會文明乃至不同思維方式在新的時代層面上的競爭與整合,其突出表現為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各國都無一例外的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各國在經濟、政治等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無不牽涉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加之,經濟全球化是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國際經濟政治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舊秩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全球性跨國公司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主導著全球性經濟發展,并且不斷向各國擴張和發展,甚至支配了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主權。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必然受到這個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的束縛。同時,由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等活動,以及具有國際支持背景的“臺獨”、“藏獨”等民族分離勢力和“東突”恐怖組織,都對我國的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
愛國主義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我國人民歷來有著維護全民族和國家最高利益的堅強決心和英勇不屈的行為。但是,愛國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變得如此復雜,愛國已不再是戰爭時期那樣,開槍消滅敵人。全球化時代使得愛國主義的表達途徑多樣化,選擇不當就可能上升為一種破壞性的亢奮的愛國主義。互聯網的發展和網民數量的快速增加,也使得潛藏于愛國主義和國家之間的進攻性凸顯。
同時,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安全,必須以民族經濟的發展壯大和競爭能力的提高為依托,因此,愛國訴求的表達和愛國方式的選擇還要與我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相聯系,處理好愛國與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綜上所述,全球化條件下如何采用更好的方式來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對于有著高度愛國熱情的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理性愛國教育
1.正確認識全球化時代的國情、世情是理性愛國的前提
理性的愛國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對本國歷史的審視,對本國當前現實的分析和對本國未來的展望以及放在整個時代的發展變化中去審視的基礎上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逐步增大、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這一切為世界矚目、令世人贊嘆,也無不令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是,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發展很不平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和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仍然很多。而且“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交往中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再加上目前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學者便發出“中國威脅論”的口號,對中國的發展虎視眈眈。”[2]可以說中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仍然是內憂和外患并存。審時度勢, 形成對國家形勢和國際環境的理性認識,是理性愛國的前提。為此,高校理性愛國的教育要進一步加強歷史教育,使大學生以史為鑒;加強國情教育,使大學生了解中國的發展現狀;加強國際形勢教育,使大學生了解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歷史比較、發展比較和中西比較中既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增強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在實踐中促進愛國認知由感性升華至理性層面是理性愛國的基礎
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突破長久以來教條化、形式化、顯性化、課程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以活動和實踐為載體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在實踐中促進愛國認知由感性升華至理性層面。因為,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的愛國情感、樹立的愛國理念才會更深刻、更理性、更持久并由此產生更加自覺理性的愛國行為。為此,一是寓愛國主義教育于主題活動中。二是寓愛國主義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中。三是寓愛國主義教育于實踐教育基地的體驗中。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以此為依托進行身臨其境式的實踐體驗活動。四是寓愛國主義教育于重大事件的引導中。
3.探索建立理性愛國的教育管理機制是理性愛國的關鍵
一是要建立宣傳層面的輿論引導機制。輿論影響觀念,觀念決定行為。理性愛國是民族利益至上的真誠覺悟,是實現民富國強、民族復興的執著信念。要引導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民族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賴以維系的靈魂,理性愛國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 在道德的范疇內, 以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著眼點, 理性合法有序地表達愛國熱情, 并有理合法地采取愛國行動。
二是建立認知層面的行為引導機制。當一些涉及國家之間政治、 軍事、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等等比較敏感重大事件時,要對大學生進行理性認知的引導,要有專門的指導人員及時的對事件進行正確的解讀,使學生認清事件的真相和實質。同時可有序的組織大學生開展針對事件的理性活動,比如在校內組織開展簽名活動、組織開展專題演講活動、組織開展專題論壇等活動,進行事件的評析和愛國意愿的表達。
三是建立實踐層面的行為管理機制。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依法愛國的理念,不參加未經政府批準的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動,使大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個現代公民在行使自己的合理合法的政治訴求表達權利時,不應違背社會及其他人的合法權利。相應的政府管理部門也應樹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對于未經政府批準的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動以及在游行活動中侵害社會及其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應給予必要的制止。當然,這種基于實踐層面的理性愛國的行為管理機制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等的通力合作,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曾令輝.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反思和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30:57.
[2]黃文婉.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學理論, 2010,17: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