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專業設置對當代大學生就業產生了許多障礙,調整高校專業設置是實現大學生就業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現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深入分析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結合未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專業設置現狀特點,提出了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高等學校 專業建設 大學生就業

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現狀

1.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2011年2月召開的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公布的數據,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80萬,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更大。在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和就業帶來嚴重不利影響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2.我國現在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

(1)高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據《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為69%,高職高專為59%,均比2009屆上升了2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2008屆(本科71%,高職高專61%)。2010屆本科專業門類中,專業對口率最高的是醫學(88%),其次是工學(75%),最低的為歷史學(47%)。而高職高專對口率最高的專業門類為材料與能源大類(86%),其次是土建大類(81%),最低的為法律大類(33%)。

(2)高校畢業生專業需求程度?!?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0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門類是工學(93.3%),最低的是法學(86.7%);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門類是材料與能源大類(92.9%),最低的是法律大類(79.1%)。2010屆本科畢業半年后失業率全國平均為8.8%,其中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美術學(15.6%),其次為音樂學(15.0%)。

(3)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區。據統計,東部和沿海地區對本科畢業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數為67.3%,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數為67.1%。中西部生源但在東部沿海就學的2008-2010屆本科畢業生只有33.9%回到了本區域就業(高職高專為31.3%)。在中西部就學的本科畢業生(包括本區域生源和非本區域生源)有55.8%畢業后留在本區域就業(高職高專為62.0%),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本科畢業生中僅有7.3%既不是中西部生源也沒有在中西部地區就學過(高職高專為3.7%)。可見,中西部地區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較弱,屬于人才凈流出地區。同時大學畢業生對就學地有著較高的就業偏好。

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分析

1.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要。畢業生"就業難"不是沒崗位,而是人才與崗位不匹配。由于現行教育體制下強調以學科基礎為依據評估和設置專業,高校對市場需求信息反應遲鈍,專業結構不合理,本、專科比例倒置,專業設置過細,畢業生知識面太窄,培養的人才門類不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課程設置上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邏輯性、系統性、完整性,必修課太多,學生無法根據個人興趣選修更多的課程。學生急需的就業指導課、創業教育課開設不足或質量低下。此外,高校之間的專業結構嚴重趨同,特色優勢不明,專業建設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復現象。

2.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矛盾突出。由于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時期,加上高校適應市場的能力還很弱,這時期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需求對接難以把握,以致人才市場的專業供求偏差加大,決定了不同專業就業率差異明顯。

3.高等教育與實際需求脫節,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匱乏。高校擴招后,優質師資、辦學經費等教育資源被攤薄,人才培養質量客觀地出現下降。大多數高校質量意識淡薄,教師不對學生培養質量負責,學校對畢業生就業能力強弱、社會評價好壞反應遲鈍,對落后的教育教學過程和教育質量均缺乏必要的監控手段和保障機制,導致畢業生培養質量的明顯下降,無法有效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

高校為促進就業在專業設置方面應采取的措施

1.政府要對高校專業設置進行宏觀調控。專業培養的長周期性與市場變化即時性的矛盾,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門的早期預算和宏觀調控加以解決;單純市場導向的專業設置模式容易造成熱門專業設置過熱,而冷僻專業、艱苦行業專業和基礎專業則會受冷落,不利于國家整體人才培養的均衡和協調發展。為此,政府主管部門要提前做好專業整體預測和設置規劃,對專業設置實行總量控制。要鼓勵學校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發展有市場潛力的專業,加強對新專業的引導,管理部門可以在政策上對新專業進行扶持,如設置鼓勵新專業啟動基金,適應擴大新專業招生名額等。

2.高校合理定位,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高校自身要合理定位,立足長遠,重點發展自己的優勢專業。不同類型性質的高校根據自己的所長開辦相應類型、層次的專業,從而最大可能地發揮其潛能。一方面,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培育品牌和特色專業;另一方面,加強新老學科整合,大力發展新興專業,適應新的產業結構。

3.高校之間要加強合作。高校和高校之間應該加強合作,特別是位于同一地區的高校。所有開辦同一專業的學校都應該詳細了解該專業培養能力總和和社會的需要,但是由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和對其他學校的不可把握,單個學校的預測往往缺乏準確性,所以可聯合其他學?;驅iT的中介預測機構進行相對科學的預測、確定專業培養規模和布點,進行專業布點的調整。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寫.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吳克明,張宏武.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滯后新解:新制度經濟學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05.

[3]賈萬剛.大學專業設置與大學生就業相協調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

[4]高校:專業設置如何與需求對接——大學生就業難調查[N].黑龍江日報2010-01-07.

[5]嚴燕飛.論我國結構性失業的成因及對策[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