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創業教育是近年來我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界的熱點話題,隨著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增大,創業教育已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意識、能力、環境”的指導思想,對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創業教育進行研究,通過對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內涵的解析,探索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教育實踐途徑,為我國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 意識 能力 環境 行業特色型大學 創業教育 探索實踐

本文系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攻關項目。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近年來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從1999年起全國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猛增,擴招導致畢業人數增多,就業壓力持續上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高校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授之以魚,僅飽其一餐;授之以漁,可安其一生”,實施創業教育轉變學生擇業觀、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是暢通高校“出口”,解決教育事業發展和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矛盾的重要舉措,提倡和發展創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行業特色型大學具有明顯的行業背景,其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更貼近實際問題,具備將科研實踐成果向商業轉化的條件,因而在行業特色型大學實施創業教育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創業”內涵

創業教育是與創業緊密相關的教育體系,研究創業教育,必須首先明確什么是創業。創業嚴格講包括創業者及其創業活動,創業的涵義一直以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國內外學者對創業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1. 國內外對“創業”內涵的理解

國外研究者對創業概念的定義很多,有的定義是基于創建新組織和開展新業務活動;有的定義基于識別和捕捉創業機會;有的定義基于創業家個性與心理特質。[1]Low和Macmillan(1988)提出的創業定義簡單明了,認為創業就是創辦新企業。Garner(1990)[2]通過使用德爾菲法對創業的概念進行了探究,結論認為創業的含義包括創業家的個人特性和創業行為結果兩方面。創業家個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創新性、獨特性、開拓新事業和謀求發展;創業行為結果則被理解為價值創造、追求利潤、成為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創建組織。

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創業教育研究較晚還處在起步階段。各高校對創業的認識定義也不盡相同,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宋克勤教授認為:創業是創業者通過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組織各種資源,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包括創業者、商業機會、組織和資源等要素。[3]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家骕[4]認為,創業是“發現、創造和利用商業機會,組合生產要素,創立自己的事業,以獲得商業成功的過程或活動”,他強調創業的目的在于“取得商業成功,獲得商業利潤”。

近年來高校擴招、社會改革等原因帶來的就業難題,使社會大部分人認為創業即學生畢業后沒有進入到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等單位就職,采用個人或群體方式開展的以創造財富為目標的社會活動,這種創業活動固然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但是它往往具有盲目性,首次創業成功率較低。

2. 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內涵解析

行業特色型大學有著自己的辦學特色,是本行業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行業特色型大學對“創業”的詮釋應更為廣義,不僅包括上述社會所認為的創業,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的“創業”,其重點是就業實踐后的創業,即有目標、有規劃的創業,目標與規劃應該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就業實踐直至自主創業,是一個系統的規劃與“創造”,更像是經歷過一次創業的“二次創業”而非簡單的低端創業、學無所用。行業特色型大學有著自身的專業優勢,能為這樣的“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

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教育指導思想

創業教育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的。會議報告指出,21世紀的青年除了接受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外,還應當擁有第三本教育護照,即創業教育。[5]

我國早在1991年就在基礎教育階段試點進行創業教育,但效果并不明顯。行業特色型大學大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到國內外行業公司工作,學生缺少創業主動性;另一方面有個別學生畢業后進行開網店、經營實體店鋪等類型的盲目“創業”,成長空間有限。

通過對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內涵的分析,我們得出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創業”應包括在校學習、就業實踐、自主創業三個階段。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創業教育主要針對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的教育。我們以“意識、能力、環境”作為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其內容包括:樹立學生的創業意識,使學生對就業實踐、自主創業有更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為學生就業實踐、自主創業奠定基礎;搭建創業環境提高學生創業積極性。

“意識”即樹立創業意識。所謂創業意識,是指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人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傾向,包括創業需要、創業動力、創業興趣、創業理想、創業信念和創業世界觀等[6]。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創業意識的培養也是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最重要的內容。行業特色型大學樹立學生創業意識,就是使他們能夠利用專業優勢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系統的規劃與“創造”,做到真正的廣義創業。

“能力”即培養創業能力。創業能力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創業能力,就是具有創業的基本本領,包括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實踐經驗等。創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始終與創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緊密相聯。成功創業者應具備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包括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和社交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信息接受和處理能力、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的能力等。[7]

“環境”即搭建創業環境。通過開展與創業有關的講座、論壇、模擬創業活動等,使學生生活在一個有創業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培養其創業意識,鼓勵其創業精神,增強其創業素質,提高其創業本領。

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

以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為例,其顯著特點是受過專業的技術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訓練,具有良好的技術背景、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飛速發展,使得電子信息類專業所對應的IT行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這也為學生的創業提供了機會。如何做好創業教育,使學生能夠意識并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將是創業教育研究的重點,我們將按照“意識、能力、環境”的指導思想開展研究實踐工作。

1. 創新創業意識融入整體育人方案,學校、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

針對行業特色型大學特點,首先從學校層面樹立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教育使其成為實施創業教育的切入點,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具體做法是把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一手抓電子信息技術、技能的培養,一手抓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使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創新、創意、創造的精神和理念,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其次在樹立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方面,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學校舉辦了“校園筑夢 贏在起點”創新創業論壇,論壇邀請多位成功創業的校友從國家政策、公司管理、風險投資、個人創業四個方面分別做了報告,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論壇的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創業知識、樹立創業意識;另外,學校還多次設計調查問卷,對學生的創業態度和創業傾向進行調查研究,不僅對學校創業教育起到了指引作用,也調動了學生創業的積極性。

2. 開設課程編寫教材、構建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創業能力

創業教育強調專業技術技能、經濟管理技能、個人創業技能并重。專業技術技能方面除了基本的理論基礎課程外,在教學計劃設計中安排相關的實踐類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經濟管理技能與創業技能方面開設企業管理類課程和創業類課程供學生修讀,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后,對創業知識的需求將激增,創業相關課程體系的建立將尤為重要。課程體系的建立需要相應的教材,學校出臺政策大力度支持教師編寫創業教育系列教材成為必然之選。另外,依托學科建設,采用科研項目管理制,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研究活動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如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參加教師科研課題等。

3. 搭建平臺、舉辦競賽、加強理論研究和師資隊伍建設,為創業教育提供環境

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創新創業俱樂部、創業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學生創業搭建平臺。以深化學生創業氛圍為著眼點,舉辦各類創新創業競賽,通過競賽使學生把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模擬的企業經營中,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和自主創業做下鋪墊。加深教育管理者對創業教育理論的研究,大學生創新與創業教育的規律需要不斷探索,只有強大的理論支持才會有進一步的實踐。培養一支既懂創業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通過選派教師參加創業教育項目培訓、高級研討班、創新與創業教育學術研討會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從事創業教育教師的教學和學術水平。通過搭建平臺、舉辦競賽、加強理論研究和師資隊伍建設,創業教育環境得以形成。

小結與展望

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不僅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環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不斷培養和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在就業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意識、能力、環境”作為指導思想,探索行業特色型大學開展創業教育的途徑,從全新的視角進行了研究,避開就教育論教育的老路子,為我國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諶志亮. 心理學視角的創業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0(7).

[2]Gartner.W.B.What are we TalkingAboutwhen we TalkAbout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actice,1990,18:15-18.

[3]宋克勤.創業成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4.

[4]雷家骕,馮宛玲.高新技術創業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2.

[5]中之紅,羅漢書.基礎教育:讓學生獲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證[N].中國教育報,2003,4:29.

[6]唐得海,常小勇.從就業教育走向創業教育的歷程[J].教育研究,2001(2).

[7]梁保國.論創業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