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跟我說: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出生之后就達到大學本科生的水平,那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將面臨重新就業;如果可以將人的大腦與電腦芯片相連,那么,知識就將不需要通過學習而獲得。

到目前為止,這還只是假想。但是這也提醒我們,要隨時關注教育的新變化。教育形勢在面臨變化,教育對象在發生變化,教育的使命也在發生變化。

變化已經在真實發生。現在,學校每年都會招到這樣的學生:有的高一學生已經自學了大學微積分,有的學生總分很低,但在某些領域發表的文章比老師還多。當這樣的學生來到學校,我們該如何對待?

2000多年前,孔子強調有教無類、提倡因材施教,但當時還只是一個夢想。但這個夢想在新的教學方式下已經有可能變成現實。在如今這個時代,教育工作者要提供豐富多彩、充滿個性的課程,開發有寬度、有跨度的課程,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

過去,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會說:沒有教不了的孩子。其實,我們錯了,教育沒有那么大的作用。教育的重要使命應該是發現,發現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與個性。

過去,教育工作者不愿接受這樣的理念:教育是服務業,學生是學校的客戶?,F在,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個性和訴求,學校必須創造多元的產品來滿足不同需求。

過去,教育工作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不一樣的孩子教成一個樣子,符合統一的標準。現在,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不一樣的課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一樣,變得越來越像他們自己。因為,未來屬于有不同特質的孩子。

也許有人會問,學校推行的這些教育理念,是否會影響成績?事實上,當學生在校園里被尊重、有選擇的時候,他也就有了責任。假若人生是一枚硬幣,正面是“選擇”,背面一定有“責任”二字。當學生有了動力,有了“發動機”,學習就顯得很快樂、很放松、很高效,成績自然不會差。

當然,學校要做到這樣的教育,需要營造平等的校園氛圍。在我們這個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的國度 里,讓學生能夠理解并承認校園是平等的,特別是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還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但是如果學生看不見這種平等,真實的教育就不會發生。

讓學生感受平等,讓學生發現自己,讓教育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