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面臨的問題思考
作者: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胥衛平
發布時間:2012-08-30 08:09: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隨著國家能源戰略基地建設的飛速發展,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沒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就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學科發展趨勢及專業教育理念等問題展開了分析討論,提出了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要將工程技術要素有機融入到管理載體中去的論點,強調要克服唯工程技術或唯管理的片面性以及將管理要素融入到工程技術載體中去的觀點。
【關鍵詞】 石油高校 工程管理 專業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陜西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優化研究與實踐” (項目編號11BZ52)、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特色培育研究”(項目編號SGH10146)前期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須密切結合專業適應“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培育學校專業品牌與辦學特色的改革研究與實踐”的發展要求,遵循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勇于探索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如何適應經濟基礎的重大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與實踐價值。新形勢下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模式改革及實踐問題將是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長期研究的課題。[1]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整個經濟進入適度快速和相對平穩的發展軌道。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時期,許多重大工程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凸現工程活動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工程時代。[2]隨著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迫切需求工程管理專業人才,而我國目前這一學科的發展還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科本身也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3]。然而,我國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卻不相適應,與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進程不相適應。
首先,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應當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從培養的畢業生數量上講,與社會發展要求基本同步,適度超前;從質量上講,不但知識結構,而且能力素質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從教育結構上講,切實解決近年來石油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中反映出來的人才層次結構不均衡(現場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應求,研究型人才供過于求),學科專業間不均衡(石油主干專業與其他專業),學校(石油高校與其他院校)間差距等結構性矛盾。
其次,應當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目前,還普遍存在專業口徑過窄,畢業生適應性較差。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沒有能優化配置,辦學水平較低,辦學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學科教育的發展趨勢
工程管理是一個橫跨技術與管理的學科,相比于工程技術類專業與管理類專業,其最大的特征是復合型,其研究對象是探究專門技術(如土木、水利等)的管理規律。廣義的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指對有工程技術成分的活動的計劃、組織、資源配置、指揮與控制的藝術與科學,并不面向特定行業;狹義的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則主要面向建設行業。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定義的工程管理包括四個方面:重大工程建設實施中的管理(包括規劃、論證、勘設、施工、運行管理等);重要、復雜的新型產品、設備制造、生產過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術革新、改造、轉型、轉軌、與國際接軌中的管理;涉及產業、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戰略發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國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設置情況而言,主要是建設工程管理,是一種狹義的工程管理。[4]
國外工程管理專業主要翻譯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專業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學院(Engineering)、設計與環境學院(Design and Environment)以及商學院(College of Business)等,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學院。[從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看,管理學科的發展主要圍繞兩個方向進行,一類是管理學類專業,主要是以管理科學、管理工程類專業為主。其中,管理科學類專業一般設在綜合性大學的理學院或管理學院,管理工程類專業則主要設在科技大學(包括我國單學科性的工科院校)內。第二類是工商管理類各專業。這類專業在西方一般設在綜合性大學和科技大學之中并設立相應的教育管理機構,如商學院或工商管理學院。在我國近年來也逐漸得到發展。
從國外管理學科高等教育的發展來看,管理科學與管理工程類專業作為傳統的學科其規模已相當穩定。1998年以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管理學科專業主要分散在工學和經濟學兩大門類,并在其下分別設立了管理工程和管理科學兩個一級學科,而其中主要以管理工程類專業為中心。這類專業的創辦起始于80年代初期,主要設置于各工科院校內,形成了依托一門技術專業學科的各類的具體專業(或專業方向)。與我國許多專業的設置一樣,管理工程類專業也在培養目標與模式上存在著專業設置過細、專業領域狹窄、過于追求實用性、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弊端。1998年,教育部將管理學科單獨列為一個學科門類,管理學科門類共有5個一級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圖書檔案學。其中,在“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新設立了“工程管理”專業,該專業作為管理學門類的新興專業,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課題。經過認真的分析和深入的調查研究與思考,我們認為,該專業的性質是以管理學、經濟學為基礎,以工程技術為背景的管理類專業。這符合我國未來管理學科教育和管理人才需求中關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根據石油、石化工業主業的需要,我們經過調查研究和反復論證,在“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建設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工程管理”專業,以適應石油、石化工程主業對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
其發展趨勢主要體現為兩點
其一是: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特色培養。根據石油高等院校的特色,將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方向加入石油特色。根據石油、石化工業主業的需要,在“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建設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工程管理”專業,適應石油、石化工程主業對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
其二是: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群的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前幾年的教學改革項目重在強調或重視“教什么”的問題,在完成了這一基本專業設置命題后,今后幾年的發展趨勢是強調“如何教?”的問題,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群的建設正好解決了如何教的問題。因此,其發展的利益趨勢是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群的建設問題。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要將工程技術要素有機融入到管理載體中去
我校自1988年開設管理工程本科專業之初,就恰恰面臨著我國管理學科教育走入低谷的嚴峻形勢, “畢業分配難”成為管理工程專業面對的棘手問題。這也促使我們自90年代初就開始改造管理工程專業的探索,這些嘗試包括對管理工程專業的進一步細分化(如對92屆畢業生按“物資管理”專業方向的培養試點)和改頭換面(如1993年在管理工程專業中試辦國際貿易和金融信息管理等專業方向)。但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違背教育規律,這些嘗試的效果不佳,并影響到了我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與合理。
作為石油高等院校,要培養適應我國石油工業需要的人才。為什么我們管理類有的專業“就業難”,比如“管理工程”這一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上世紀80年代曾一度求大于供,而后來就變得很難就業,這里面的原因是多種的,但主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該專業已很難適應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那么,石油、石化工業行業的現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這個答案也是簡單的,那就是要求我們石油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一定要培養既懂工程技術專業又熟悉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而石油工業現場需要所培養的經濟管理學生具備哪些工程技術專業的知識?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哪些崗位需要這樣的復合型的人才呢?這些崗位的需求量有多大呢?正是鑒于上述問題,我們分析:石油、石化工業的主業主要有,勘查、開發、石油化工、機械、油建等;就管理學科來看,應當具有管理、經濟和工程技術三個方面的基礎,把學科的適應性和石油、石化工業管理的特殊性有機結合,重要的是要將管理作為載體,把工程技術的要素融入到管理中去,拓寬專業、加強基礎,適應21世紀管理人才的素質要求。
結束語
隨著國家能源戰略基地建設的飛速發展,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沒有的機遇與挑戰。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要依托石油、石化企業,將工程技術要素有機融入到管理載體中去,克服片面強調唯工程技術或唯管理重要性的觀點,不能將二者分割開來考慮問題;以及要克服將管理作為要素將其融入到工程技術載體中去的專業教育理念,若不這樣考慮專業教育理念,則只能使得學科發展受到限制。根據石油、石化工業主業的需要,在“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建設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工程管理”專業,以適應石油、石化工程主業對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胥衛平.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 陜西教育,2009(12):27–28.
[2]何繼善,王孟鈞. 工程與工程管理的哲學思考[J]. 中國工程科學,2008,10(3):9–12.
[3]李大慶.專家呼吁我國迫切需求工程管理專業人才[N].科技日報,2011 -7 -20:3.
[4]王雪青,楊秋波. 中美英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比較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育,2010(6):36–39.
[5]胡小芳,成 楠. 國內外工程管理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的比較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8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