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西安 李紅媛
發布時間:2012-08-28 14:43: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對廣大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鑒于這種情況,外語學界加強了對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的探討,而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效果突出的評價方式,也被逐漸引入到大學英語課堂之中。本文針對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要求,結合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實踐,對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大學英語精讀 多媒體教學
教育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其目的,教育評價一般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形成性評價著重評價教學過程,終結性評價主要評價教學結果。形成性評價通過對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判分析,及時向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使教育活動的質量得到提高。由于教學結果往往由教學過程決定,所以形成性評價相比終結性評價,更應當成為教學評價中的主導部分。不過在我國的傳統英語教學中,普遍使用的評價方式卻是終結性評價,例如成就測試——期中、期末考試,水平測試——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雅思等等,這些測試確實能從一些方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但無法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以考試成績來定優劣,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
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課程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1],特別是聽說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毙抡n程要求對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尤其是聽說能力提出全面要求。而在強調學生只顧埋頭做題,老師只顧講課打分的終結性評價模式下,學生多數時間都在應付考題和考試,很少有時間來進行聽說訓練,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顯然受到了制約。強調知識和技能運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正好是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的完美補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本文結合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實踐,對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形成性評價的界定和實施方法
1.形成性評價的定義和特征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為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2]、不斷獲取反饋信息,以便改進教學而進行的系統性評價。它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目的是為了找出教師工作中的不足,為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供依據。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分評價對象的優劣,也不是對評價對象鑒別分等,而是側重評價受教育者的學習過程,以發掘受教育者的潛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很少涉及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一般針對的是正在進行中的教育活動,它通過觀察、活動、咨詢、座談等方式,在開放的、寬松友好的非正式環境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形成性評價所關注的方面,不僅僅有終結性評價所關注的知識技能的掌握等方面,還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方面,以全面地向教師提供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以便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使得教學效果實現最大化最優化。
2.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方法和原則
1)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方法
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方法主要分為測試性評價和非測試性評價兩種[3]。其中測試性評價又分為口試和筆試;非測試性評價的方法形式則比較多樣,有觀察、活動、咨詢、座談等等。兩者需有機結合起來,著重強調形成性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淡化其鑒別和評優的功能。教師要根據不同評價對象的各自特點,靈活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來達到形成性評價的最完善效果。
2)形成性評價的實施原則
(1)主體性原則。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既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又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在教學過程中的改進。在評價主體上,摒棄過去那種完全由教師進行評價的單一片面方式,改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學習興趣,最終讓學生找到最佳學習方式,成為學習的主人[4]。
(2)交流性原則。要明確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意義,依據教材內容在課堂上打造適合交流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夠無壓力地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把課堂上所學自然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3)激勵性原則。在測試過程中,對學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通過形成性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過程,從而讓其感受到成功和喜悅,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發展性原則。形成性評價的測試過程,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鑒定和評估,更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掌握能力的過程,它如實地記錄了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情況,使學生對自己產生信心,有動力繼續取得進步。
(5)開放性原則。形成性評價的形式多樣,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中采用多種方式,如課堂討論、課下作業、座談咨詢等等,學生有較充分的自由度來選擇其時間、地點、內容和形式。
(6)包容性原則。教師在測試過程中應遵循包容性原則,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要給予理解,并用溫和的態度及時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擺脫對學習的畏懼感。
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分析
大學英語精讀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自主學習為輔;以紙質教材為主,以網絡資源為輔,多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教學各個環節以學生為中心[5],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在教師的有意識的關注下進行;強調有計劃的、有目標的、有意識的自主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學英語精讀教學改革實驗就是對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等進行全面的研究與改革實踐。旨在緊緊圍繞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教學評估、教學管理等方面改革的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而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則突出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對于大學英語精讀課進行更加形象化的圖片、聲音等電子信息技術的配合,使得大學英語精讀課的生動性得到提高,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精讀的學習。大學英語精讀課上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就是以語言習得的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把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由教轉向學,并且把學生的發展及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目的的先進教學方法,旨在全面地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任務參與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interaction)。具體來說,就是在精讀課中,教師應該實施三個步驟。a.預讀:教師在課前布置一些課文閱讀理解題,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完課文,并作出正確的回答。b.閱讀結果討論: 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法、問答法等對學生的預習結果進行檢查,看他們是否從總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c.讀后討論與展示: 教師精解課文中的各個語言點以后,組織學生口頭對全篇課文進行分析,按文章敘述的不同層次,對全文進行分段,歸納每部分的主題思想,進而概括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并說明文章的體裁與寫作方法[6]。
在這些步驟中自然地融入多媒體手段,使得課程更加得形象生動,學生更易理解和吸收。由于我們對于多媒體在精讀課中的運用實踐甚少,所以對其的評價就顯得更加的重要。形成性評價具有終結性評價所沒有的優點,它提倡“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差異,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因此在強調學生聽說讀寫全面能力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勢在必行。同時,由于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使得其必須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方法和原則。在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其學習態度,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精讀課本身對于大學生英語體系架構的重要性
教育部新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要“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讓學生“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作為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教學主導課程的精讀課,對于能否實現該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詞匯和語法的運用能力,大多得益于精讀課;同時,精讀課也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因為精讀課在大學英語體系架構中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在其教學過程中,要采用能培養和發展學生全面能力的形成性評價方式。
2.精讀是學生的弱勢課程之一
由于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課程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內容的復雜性和深入性,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于學生來說是弱勢課程之一。如采取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老師只單純地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只靠埋頭做題背單詞,很難在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因此,必須在精讀課中采取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培養和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應對精讀課多方面、深層次的課程內容,在期末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3.精讀課程本身的性質要求得到結果檢驗
大學英語精讀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其課堂活動基本圍繞課本內容展開,而教師對課本內容講解的全面深刻與否,直接影響精讀課的教學效果。作為培養學生英語全面能力的主要途徑,精讀課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必須要得到嚴格的檢驗。在精讀課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課堂教學的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以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
1.課前評估
為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需在課前完成對教學對象的評估工作,在正確的教學方針的引導下,制訂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師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評價主體,采用觀察法、訪談法、調查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手段,全面搜集教學對象的相關資料,接著通過這些資料進行仔細分析和比較,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課前評估所采取的多種形式調查,能讓教師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在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前制訂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保證課堂上的教學效果[7]。
2.課中評估
要客觀、公正地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形成性評價。大學英語學習的最主要途徑就是課堂學習,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壞,主要由其課堂學習的質量和程度決定。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精讀課上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先讓其進行自我評估,分析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和不足之處,然后再發動其他同學對其進行補充評價,指出該學生自我評估中的遺漏之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自我評估和互相評估進行補充完善,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及時改進目標和措施,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每次精讀課上,安排一名學生進行數分鐘英語口述,話題內容不限,形式自由,可以使用幻燈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方式輔助。講述時其他學生對該生進行打分,講述完畢后,選出學生代表評價該生口述過程中的優缺點,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性發言,并把全班學生的打分收集起來,當作平時成績計入該生的考核中。
3.課后評估
課后作業是形成性評價課后評估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僅能鞏固和強化學生在精讀課上學到的知識,還能檢驗學生實際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的批改和評語可以讓學生直接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教師鼓勵性的評語,更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此外,期末考試等學期評價,則是對學生在學習精讀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測試,可以讓學生整合自己一學期以來所掌握的知識并將之系統化,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
結 論
筆者的教學經驗表明,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提高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效果,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 教師日記數據表明,老師經常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實驗前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 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精讀課本,學生需做大量的課前課后閱讀, 并且寫讀書筆記等,很好地增強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實現精讀課的教學目標; 第三, 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生的焦慮感,有利于學生汲取所學知識。從長遠來看,形成性評價還有利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增強; 第二, 學生開始有意識地自主安排學習; 第三, 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開始積極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 第四,學生合作學習意識提高。
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化的進程對我國英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精讀多媒體課程由于其全面性和專業性,成為培養英語人才的有效途徑,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評價方式還主要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單純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其學習能力高低,不能客觀地反映出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使得很多學生失去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旨在加強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性評價的適時出現,使學生可以掌握學習過程,并能及時改進學習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大大提高了大學英語精讀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值得大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1]徐錦芬,彭仁惠,吳衛平.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陳永娟.中職英語口語教學評價及其效果分析[J].廣州教學研究,總(377).1999.
[5]萬蓉平.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要素分析[M].2005.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