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高等教育在大眾化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質”與“量”的矛盾日益凸顯、結構布局不合理、管理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就業形勢嚴峻、面對國際競爭應對不足等問題已經嚴重地阻礙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優良教育傳統,積極借鑒和吸收國際最新理念和先進經驗,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不斷地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工作。繼而順應人類文明和科技發展潮流以及國際高等教育的變革趨勢,為早日將我國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而奮斗。

【關鍵詞】高等教育 成就 存在問題 發展對策

引 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的實施以及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開啟了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歷史征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也進入了由大到強的新階段。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的不斷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高等教育事業也得以長足發展,其在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還存在諸多非理性、負價值的消極現象。這些現象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和危害性,嚴重銷蝕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積極效果,降低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價值和意義,阻礙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進程,深入分析改革發展中存在非理性、負價值的問題。面對一系列的問題,提出積極可行的對策。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所取得的成就

1.高等教育規模得到擴張

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305所,全日制在校學生2685萬。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我國普通高校為社會共輸送了各種專業人才1300萬人,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2.高等教育結構得到調整

2000年,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院校數量占普通高校總數的比例為56%以上,不但造成高端人才的浪費,更影響了高端人才的培養質量。2001年后,黨中央、國務院開始對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進行規劃調整,在保持本科院校總量基本穩定的同時,大力扶持專科院校。此后,普通本科高校數量雖仍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卻逐年減少,2005年、2006年、2007年連續三年普通本科高校占普通高校的比例不足40%。人才培養的梯次結構已經逐步趨于合理。

3.高等教育體制實現轉變

1998-2000年連續三年大調整,將556所高校合并調整為232所,同時調整了509所高校的管理體制,從而突破了條塊分割的原有體制。至此,中央和省(市)級政府兩級管理、省(市)級政府為主的新體制基本形成,逐步解決了部門辦學、“條塊分割”、“學科壁壘”、“專業過窄”等問題,擴大了省(市)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權以及高校的自主權。

4.民辦高等教育獲得長足發展

至2009年,我國民辦普通高校812所,在校生537萬,民辦普通高校(含獨立學院)占普通高校的35%,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0%。形成了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5.高等教育大國戰略初步實現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積極推進中,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普通高校招生320萬人,在校生903萬人;2010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比2005年提升5.5個百分點,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人數達640萬人,在校生總規模達2685萬人。通過高等教育擴張,高等學校的學科分化不斷加速,專業設置不斷調整,社會需求的覆蓋面不斷加大,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為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存在的問題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要看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嚴峻問題:

1.“質”與“量”的矛盾日益凸顯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師資隊伍匱乏、辦學條件不足、教學改革緩慢等現象,致使不少學校各層次學生的教育質量均呈現下滑趨勢。此外,各級政府對于高等教育投入的總量是逐年增加,其幅度卻遠滯后于擴招速度,生均教育經費實際上是在下降,高校自身對教學的投入也明顯不足,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2.區域布局不合理,結構性短缺較為嚴重

高等教育資源存在著區域差異。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較東部地區而言嚴重不足,造成教育資源的不公分配,嚴重制約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資源存在著分配不均。上世紀90年代起,國家致力推行“211工程”和“985工程”,此舉確實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振興。但隨時間的推移,部分“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占據著大量的國家資源,卻并未如預想的發揮其效益;與此同時,承擔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重任的中低層高校卻面臨著被邊緣化的無奈命運,其自身特色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據調查,許多省市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與產業革命需要的新興、交叉學科建設進展緩慢;人才市場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學歷和學科結構不能適應現實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而另一方面,許多無特色專業的人才卻找不到合適工作。

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趨于一致。當前,我國高校的辦學模式、管理模式及人才培養規格差異不大,特色不明顯,沒有根據社會有效需求進行合理分工,真正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高水平大學不多;且各級各類高校沒有認真找準自身定位,致使資源轉化效率不高,功能發揮受限。

3.管理體系存在諸多問題

行政體系權責不分。當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普遍存在行政管理職能履行殘缺、行政權力擠占學術權力現象嚴重、教育行政管理的服務職能嚴重削弱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加以妥善解決,勢必造成高校行政管理體系混亂。

師資體系建設滯后。師資水平是影響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集中體現在師生比嚴重不足、教師隊伍素質偏低。師生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14,我國的師生比遠低于這一標準,個別高校甚至達到1∶40。教師隊伍素質偏低主要體現在青年教師不安心于教學工作、中老年教師活力不足、學科帶頭人緊缺、科研創新不足、學術腐敗嚴重等。

培養體系模糊不清。當前教育體系下,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依舊存在著嚴重的共性標準,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造成學生就業困難等現象。職業教育至今還未形成系統的技能型人才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大部分高校在學科體系建設上所做的工作,其實只是對早期學科建設的復制工作。

4.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高等教育供求關系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狀態,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全國在校大學畢業生107萬,2002年是145萬,而擴招后的2008年已達到559萬,比擴招前的2002年增長了414萬;另一方面,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與對畢業生的要求存在不吻合現象,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日益突出。

5.面對國際競爭應對不足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21世紀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國際社會分工的特點,決定了在未來國際競爭中人力資源的競爭將處于核心地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形勢不容樂觀,受過良好訓練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不足,特別是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才,以及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的嚴重不足,將是制約我國21世紀初、中葉經濟增長的一個“瓶頸”。

發展對策

結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進程,在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時也要深入分析改革發展中存在非理性、負價值的問題。面對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必須采取積極可行的對策加以應對。

1.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首先,既要根據綜合實力對高校進行分層、 分類,又要突出各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引導高校分類型、分層次發展,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在各種類型和層次上,都需要高水平、有影響力的高校,以期達到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其次,要在加強管理的同時,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將質量和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

2.優化布局創新發展,全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國家教育部門應適時與當地政府聯合,通過政策和財政雙管齊下,大力扶持教育落后地區的高校建設,全方位吸引人才和項目,共同致力教育資源公平分配,達到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其次,國家教育部門應通過政策傾斜和政府的扶持,加強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3.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大力完善科學管理體系。首先,政府應轉變對高校的管理模式,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使高等學校真正建立起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其次,加強高校為地方建設服務的認識、著力營造學術氛圍、樹立科學發展觀等方面加強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的建設,打破陳規,以人為本,全面發展。

4.建立開放職業體系,努力開創就業新途徑。首先,要加強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的職業化教育,建立開放的高等教育的職業體系,提前適應社會。其次,通過專業強化培訓,使之在謀職、供職過程中增強競爭力。再次,建立專門化人才培養體制,學校參照行業標準制訂,為對應的用人單位培養專門化人才。

5.和而不同坦然競爭,積極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積極構建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目標、培植具有世界水平的學科體系、增加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國際因素的包容性、堅持有特色地發展和創新,要和而不同,在學習別的大學的先進經驗的同時,樹立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能亦步亦趨。

結 語

教育最終是促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實施面向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措施。我們一方面要發揚優良教育傳統,努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積極借鑒和吸收國際最新理念和先進經驗,要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不斷地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工作。順應人類文明和科技發展潮流,順應國際高等教育的變革趨勢,為早日將我國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正國,盛正發.論高等教育系統的可持續發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49-151.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16).

[3]趙俊芳.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六十年的歷程與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3-10.

[4]蕭允徽.中國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回顧與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6):135.

[5]祖慶芝,徐秀.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可持續發展[J].江蘇高教,2003,(2):49.

[6]胡冬煦.和而不同: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原則[J].中國高等教育,200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