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語專業??茖W生“拒絕”言語行為的語用遷移研究
作者:陜西教育學院外語系 陜西西安 張莉娟
發布時間:2012-08-28 11:11: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本研究通過對陜西教育學院70名英語專業普通專科學生的“拒絕”言語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并訪談,收集統計數據后,作者發現受試者在用英語拒絕他人時,不同程度地受到語用遷移的影響,從而導致語用失誤。因此,本文根據這些問題探討其主要成因,并針對如何提高英語專業??茖W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提出相應教學方面的建議,以期對專科英語專業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拒絕”言語行為 專科英語專業 跨文化語用 語用遷移 對策
本文系陜西教育學院201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跨文化交際的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英語拒絕言語行為習得狀況調查及其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KJ053.
引 言
Brown & Levinson (1989) 指出,“拒絕”是一種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即Face-Theory Acts, FTAS)。為了盡量將這種威脅降到最低,受邀人應該學習一些保護對方面子的拒絕策略。“拒絕”雖然存在于所有語言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語言和文化都以同樣的方式拒絕,因為拒絕策略由于語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Beebe, Takahashi, & Uliz-Welts(1990)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拒絕’對于非英語母語使用者來說是一個難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習得L2的“拒絕”言語行為時,會不同程度地受到語用遷移的影響。語用遷移是指“學習者已有的語言和文化語用知識對二語語用信息的理解、產出和學習所施加的影響”(Kasper,1992)。從習得的階段性和語言自身結構來劃分,語用遷移分為語音、語調、詞匯、語法、文化遷移等。從宏觀語用研究的角度劃分,有語言語用遷移和社會語用遷移兩大類。從遷移所產生的效用和方向性劃分,有語用正向遷移、語用負向遷移、語用語內遷移和語用語際遷移。語用遷移研究是二語習得領域一個較新的課題,主要考察二語學習者在實施具體言語行為時受到的來自母語的影響。
許多言語行為都被作為語用遷移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如問候、道歉、邀請等。而關于拒絕言語行為的語用遷移研究并不多見。同時,英語專業??茖W生的語用能力遷移性調查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陜西教育學院70名英語專業普通??茖W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其在實施“拒絕”言語行為時的語用遷移現象,并分析其原因,針對專科英語專業教學提出相應建議。
研究方法
1.受試
陜西教育學院70名英語專科的大三學生。收回有效問卷67份,他們當中有75%過了英語四級。為了使調查結果有對比性,作者邀請了四位英語母語者填寫了另一份問卷調查,此項調查旨在讓英語母語使用者對受試者的拒絕進行評判。每份問卷包括67名受試者在四個情景中做出的共268項拒絕,他們每人對這268項拒絕策略逐一進行評判,給出“可接受”,“不可接受”,“完全不可使用”三個評判結果,并對他們給出的評判作以解釋和說明。英語母語者是初次來中國旅游的美國人,兩男兩女,年齡在22 歲~25歲之間。
2.研究工具
話語補全測試(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一直是言語行為實證研究的工具,最早由Blum-Kulka (1982) 設計并被廣泛應用。本調查使用的話語補全測試共包括四個情景,兩個情景拒絕邀請,兩個情景拒絕請求。問卷要求受試者想象自己就是拒絕者,并填寫自己在各情景中用英語拒絕對方時所說的話。
根據Brown & Levison (1987) 提出的面子威脅論的威脅層級,本調查的四個情景可以分別根據P(the relative power,即說話者之間的相對距離),D(the social distance,即說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R(the 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即事情的緊急程度)這三個變量來衡量。四個情景的R值均為正值,這說明四個情景事情的緊急程度較高。情景1和情景2的D值均為負值,這說明兩個情景中說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較近;情景3和情景4的D值均為正值,這說明兩個情景中說話者之間社會距離較遠。情景1和情景3的P值均為負值,這說明說話者之間的相對權力是平等的,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而情景2和情景4的P 值均為正值,這說明說話者之間的相對權力是不一樣的,即一方比另一方的權利大些,如教授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問卷的具體內容如下表:
3.語義歸類
本研究采用Blum-Kulka等(1989)對言語行為語義單位(semantic formula)的分析。語義單位是指用來表達特定語義功能的詞、短語、從句、句子或幾個句子。這些成分合起來實施所要表達的言語行為。如S9: “I'd love to but I have somethingimportant to do this evening. Shall we have dinner next time?” 的拒絕可以歸類為:Positive feeling+ Reason+ Future acceptance.
對于受試者使用的“拒絕”,作者和兩位美國外教Rachel和Adam一起,根據Beebe, Takahashi, & Uliz-Welts(1990)總結的拒絕策略的語義分類,將它們的語義單位一一歸類,三人所得結果取兩人相同的結果,如有分歧,三人進行商討后得出統一結果。
結果與討論
本部分便是對“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評判結果的詳細分析。
1.“可接受的”拒絕策略
“可接受的”拒絕策略共11項?,F將使用頻率最高的前三項語義成分與Wannaruk (2004,2008) 總結的美國人在同場景下最常使用的三項拒絕策略進行對比。
表1
如表1所示,從情景1到情景4中可以被英語母語者接受的拒絕策略中可能夠看出,使用最多的間接拒絕策略是“說明原因”,而對比Wannaruk (2005,2008) 總結的美國人最常用的三項拒絕策略中也可看出,美國人使用最多的拒絕策略也是“解釋說明”,由此可以看出在拒絕中使用“說明原因”或“解釋說明”具有跨語言跨文化的普遍性,由此本調查表明受試者在習得英語時受到了語用正遷移的影響,從而使拒絕能夠被母語使用者所接受?!罢Z用正遷移是指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里同時可以找到相似的語用成分。所以正向遷移普遍被認為能促進L2學習?!保ㄐ懿是?,2004)
2.“不可接受的”拒絕策略
母語使用者“不可接受”的拒絕每個情景都有,作者根據情景一一進行分析。
(1)情景一
情景1中受試者有1人的拒絕策略被四位英語母語使用者統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37:“Sorry, my baby. I'm very tired today and I have something to do later.”
從語義結構看,S37雖然符合拒絕語義分類,但根據英語母語者的評判,其稱呼語使用不恰當。王愛華(2001)在研究中發現,“在拒絕言語行為中,稱呼語大多用來做面子(do facework),即修補或損害面子”。作者對學生S37進行了回訪,學生S37表明用“baby”一詞稱呼朋友是想減少因拒絕而給對方帶來的不愉快,因其覺得“baby”一詞一般用在較親密的人之間,用在這里有“套近乎”之意。
有一些L2學習者學到一定程度認為掌握了一定的L2的語用規約或語用知識,就開始“泛化某一正確的TL規則而把這一規則用到極不合適的目的語形式或語境中?!保ㄐ懿是?,2004)由此可以看出,學生S37受到了語用內向遷移的影響?!罢Z用內向遷移與L1的干擾毫無關系,通常指TL內部語言知識的混用,或TL內部規則相互干擾所致?!保ㄐ懿是?,2004)
(2)情景二
情景2中受試者有4人的拒絕策略被這四位英語母語使用者統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35:“I'm sorry. I feel bad. I don't like dinner party.”
S38: “I'm sorry I have very full.”
S42:“I'm sorry, I have a very full.”
S59:“Thank you. But I'm not able to attend.”
根據四位母語使用者的評判理由,以上11項拒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問題:
1)用詞錯誤:S59中的Be able to與attend太正式,不用于此場合。2)不恰當表達: S35中 “I feel bad.”作為陳述理由過于牽強。S38 和S42是自造表達。
第一個問題中,學生S59 與S43泛化了Be able to與attend使用規則,忽視了兩者的使用場合。表明受試者受到了語用語內遷移的影響。第二個問題中,學生S35將漢語中“我覺得不舒服”的拒絕理由直接套用到英文拒絕場景中,導致語用失誤。在漢語中我們想拒絕別人的邀請,佯稱“不舒服”比直接說“我不想去”會極大地降低對邀請人的面子威脅。但英美文化卻更能接受“我不想去”的理由。這說明了S35受到了文化語用遷移或社會語用遷移的影響。社會語用遷移是指“學習者不了解TL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往往憑借母語的社會文化規約、社會準則來實現TL的言語行為?!保ㄐ懿是?,2004)而學生S38 和S42將漢語中“我吃得很飽了?!敝苯幼g為“I have (a) very full.”,從而導致語用失誤。S38 和S42 “不知道TL的正確表達方式,按照L1的表達習慣套入到L2中”(熊彩琴,2004),這表明他們受到了語言語用遷移的影響。
(3)情景三
如表7所示,情景3中受試者有2人的拒絕策略被這四位英語母語使用者統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48: “Oh, why don't you ask me derectly(directly)? and I very like to help you.”
S58: “I'm sorry I will use my note book in a while. You can borrow other classmates.”
根據四位英語母語者做出的評判理由,以上2項拒絕可以歸納為如下問題——不恰當表達:S48中用了漢語語序,S58漢語直譯。
受試者直接將漢語語序套入英語中——S48將“我非常喜歡幫助你”直譯為“I very like to help you”,而S58將“你可以接其他同學的”直譯為“You can borrow other classmates”從而造成語用失誤。這表明他們受到了語言語用遷移的影響,
(4)情景四
如表8所示,情景4中受試者有4人的拒絕策略被這四位英語母語使用者統一不能接受。如下所示:
S18:“I'm very sorry, I'm quite glad to help you, but, I have something……”
S30:“I'm so sorry, I think I will go there another day, ok?”
S38:“Sorry, a little surprised taday(today), I can't go”
S63:“I'm very sorry. I have somethings need to deal with in that day. I should tell early.”
綜合四位英語母語者給出的評判,4位受試者的拒絕可歸納為以下問題——表意不清。
英語母語者不能接受S18話不說完的拒絕方式。其實,如果用漢語表達同樣的拒絕,不等拒絕者說完話,被拒絕者就已經明白什么意思,至于拒絕的原因可說可不說。而S30、S38和S63雖然完整,但在英語母語者看來卻不知所云。根據Edward.T.Hall(1963)提出的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層級表,中國處在層級較高的級別,即高語境文化,處在此種文化之中的語言使用者在交際時說出的話不直接表明意圖,或不完全表明意圖,需要對方去意會,即所謂的言外之意。而英美國家處在層級較低的級別,即低語境文化,處在此種文化中的語言使用者在交際時需要把自己的意圖表達清楚,否則聽話者會一知半解,或覺得說話者吞吞吐吐,莫名其妙。之所以母語使用者認為這四項拒絕表意不清,是因為受試者在用英語拒絕時不自覺地受到了文化語用負遷移的影響,將漢語文化的拒絕方式帶入了英語拒絕言語行為中。
結語與啟示
本研究有兩點可以指出:一、受試者在用英語拒絕別人時受到語用正遷移的影響。二、受試者在用英語拒絕別人時,存在語用負遷移,主要有:語言語用遷移、語內語用遷移、文化語用遷移。
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一、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目的語的語用規約,避免過于泛化地使用某一規約。二、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加強目的語文化規約的輸入,并使學生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Beebe, L. M. Takahashi, T. and Uliss-Weltz, R.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A]. In R. Scarcella, E. Anderson & S. Krashen,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C]. New York: Newbury House.1992. pp. 55–73.
[2]Blum-Kulka, S., House, J., and Kasper, 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 Norwood, New Jersey: Printice-Hall,1989.
[3]Brown, P. and Levinson, S . Politene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Brown, P. and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Kasper, G. 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2, (3):203-231.
[6]Hall, E. Beyond Culture[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1963.
[7]Wannaruk, A. Say “No”: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Thais and Americans Refusals
[J].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Forum.,2004(1):1-22.
[8]Wannaruk, A. Pragmatic transfer in Thai EFL refusals[J].RELC Journal,2008,39(3):318-337
[9]王愛華.英漢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3(3):178-185.
[10]熊彩琴.語用遷移性質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