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無論在中國抑或在西方,翻譯活動都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了。中國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漢代,西方的翻譯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自翻譯活動開始以來,人們對翻譯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路線,語言學翻譯理論家從語言本身的語法,語義以及語言的使用技巧入手來研究翻譯活動,力求讓翻譯產生一種與原文語義對等的譯文。文藝學翻譯理論家則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學藝術,強調翻譯是藝術的再創造。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許多文學家的翻譯作品中窺見一斑。兩種理論孰好孰壞,對此我們很難作出界定,應視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對待。可是,有一點我們必須加以明確,翻譯的本質是信息的交流與傳遞,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變,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它的跨文化傳播功能使得不同文化的語言得以轉換。翻譯的跨文化性要求我們在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研究中要對其中所涉及的文化現象予以足夠的理解與重視。

美國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曾說過:“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是文化傳承交流的工具,同時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以語言為研究對象的翻譯活動勢必也要受到文化的潛在影響。在此,筆者想通過英漢文化互譯為例,從傳統習俗、文化意象、宗教信仰與文化和價值理念四個方面來闡釋一下翻譯中的文化異同問題。

傳統習俗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各自形式各異的習俗,概括來講有飲食習俗,節日習俗,禮儀習俗,婚姻習俗等。拿飲食習俗為例,對于中國特有的食物名稱的翻譯應該遵循權威與約定俗成的表述為依據,久而久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動中,彼此對于對方食物名稱的稱謂就日漸熟悉,并被接受,在語言的交流活動中就不會產生歧義與障礙。我們所熟知的“中國通”,加拿大學者大山就有以下對于食物名稱的流暢翻譯,代表了權威性與通俗性。如,

羊肉泡饃 (mutton soup with shredded pancake) ,

涼皮(jelley slices),

肉夾饃(preserved pork sandwiched in pancake),

紅燒肉(red braised pork),

作為媒體人的大山對這些外國文化所未有的食物名稱的翻譯有很大的受眾面,可被廣大國內外人士所接觸認可,通俗性很強,從而使翻譯避免卷入“直譯”與“意譯”之爭的漩渦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山在講述這些詞匯時也要配合解釋、說明,所以翻譯有傳統特色的食物名稱時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還可以采用漢語拼音加注釋的方法來翻譯。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配以插圖或實物來加以說明。總之,在翻譯時一定要達到通俗流暢、使之貼近生活,從而成為文化的代名詞,如,百事可樂的翻譯已經不再專指飲料,還變成了祝福語,“祝您百事可樂”的表達已經約定俗成,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意象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對同一事物會形成不同的特殊印象,即為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晶,在各個民族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它們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語言里,反映不同的自然、習俗、價值觀念以及傳統等。文化意象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民族性。

翻譯的目的是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它是信息的傳播過程,只要不影響譯文的準確表達,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保留意象的方法。因為不同的語言間存在相似性,一些英漢表達法在意象和含義上都具有相似之處,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將原文意象直接譯出。如,畫家徐悲鴻曾在青年時代夸贊其岳母燒得一手好菜,稱贊一道紅燒豆腐為“紅燒白玉板,下肚福滿腸”,從此深得岳母喜愛,自然對徐悲鴻和蔣碧薇的戀愛多了一份肯定。譯者譯為:“A plate full of white jade, it will fill your stomach with good fortune.”譯者準確地把握了英漢兩種語言文化意象的相通性,直接將原文意象譯出,既簡潔又傳遞了美感。玉石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是比喻事物美好的意象。又如溫潤如玉“as gentle as good jade”。

然而,有些意象只為一種文化所特有,如果譯者仍舊按字面意思譯出而不加以改變的話,譯語讀者就難以理解。這種情況下,就要相應地改變原文意象傳遞其意,也同樣能達到與原文一樣的交際效果。如,身在曹營心在漢,翻譯為 “Although I work for him, my heart is for you”。英語中沒有這段歷史典故的意象,如果直譯出來,就會扭曲其文化內涵,為跨文化交流造成障礙,所以要改變意象進行表達,依然能被譯入語者理解。

成語典故也是意象的一種表現形式,翻譯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下面的例子:

奇瓜異果“strange and different melons and fruits”,抒情寫意“lyric and nonobjective”,經過大風大浪“going through ups and downs”,他們的努力一晚上就付之東流,“Their efforts came into vain in one night”,不請自來 “come suddenly”,舉重若輕是她的生活準則“Dealing with difficult things smoothly is her living principle”,衣錦還鄉“come back to hometown in full glory”,他們明爭暗斗“There were many fightings between them, openly and secretly”,哪能意馬心猿“can not change my mind constantly”,我心如月朗“My heart is as pure as the bright moon”,怪不得英雄難過美人關“No wander that the hero cannot avoid the temptation of the beauty”。以上成語的翻譯,體現了不同文化意象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其中明月在中英文中都有比喻人品德高尚之意,翻譯時,用直譯較佳。但大多數例子為差異性意象成語,則不能采用直譯,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使譯文的文化因素被異國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和贊同。

宗教信仰與文化

每個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該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在中國有根深蒂固的影響,中國人信仰佛陀,認為他們主宰一切生靈。而基督教卻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產生的宗教信仰。西方和中國宗教信仰的差異要求我們在翻譯活動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有宗教比喻的詞匯和表達不能望文生義,妄下斷言。如:

望佛祖堅我意志壯我膽,

Hope the Buddha can help me to firm my determination and boost my courage,

保佑我功德圓滿取經還。

Hope the Buddha can bless my successful pilgrimage journey.

修身似燒磚,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is like baking bricks to construct buildings,

悟道如打井,

Realizing truth is like digging a well to water fields and gardens,

參禪如夢境。

Practicing meditation is like making a dream to fly around in the sky.

很顯然,在對中國佛教用語的翻譯中,不能使譯文語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該考慮到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統攬全局,把握語意,進行語言的添加和注釋,實現再加工,使目標語群體理解其含義。但有時也可簡而為之,如“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可翻譯為“Amitabha, good, good.”

價值理念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判斷的形成都是一個漫長歲月沉淀的過程,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哪怕是對同一事物,同一現象,同一個民族內部也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和評價。所以,我們說價值理念是復雜的價值觀念。不同文化間的價值理念有其相通性和差異性。作為翻譯工作者,應當正視價值理念相同與差異的存在,理解不同民族價值理念的形成和特點。這將對翻譯實踐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語言必然會體現價值理念,翻譯時應注意兩種語言在對同一事物的表達上能否產生一致的效果。如,這東西很金貴。譯為 “It is very expensive and scarce, like gold”,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化中人們價值理念的共性,都把黃金視為財富的象征。翻譯時也如出一轍,采用了相同的比喻。

中國人在受傳統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在醫學的治療方面即為中醫。這種對于醫學的民族價值理念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體現在翻譯作品中要注意表達的效果。請看下面的例子:

“您今天火氣大,來,吃點魚頭豆腐湯降降火。”

“Today, you are temperamental. Come on, eating the tofu soup with salted fish head could lower your temper.”

“喝點人參藥酒可以治好你的痔瘡。”

“By drinking medicine wine with ginger can alleviate your pimples.”

“補品好了,我喂你喝。”

“The nutriment is ready! I help you to take this nutriment.”

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在醫學方面特有的價值理念。而這在西方社會中是不被普遍接受的,體現了不同文化領域的價值理念的差異。在翻譯時,最好采取折中的辦法,既體現原語文化的特色,又能使譯入語言讀者基本接受,達到翻譯文化傳播交流的效果。

這種價值理念還體現在審美學方面,又如:割雙眼皮。 “Have a plastic surgery.”西方語言中的含義是做美容手術。

結束語

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是通過語言來銜接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翻譯的關系自然密切。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對文化的關注也日益密切。而翻譯是門跨學科的活動,這就要求在翻譯實踐中必須注意與之相關的其他文化因素。這樣,翻譯學才能蒸蒸日上,呈現繁榮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曹順慶.跨越異質文化[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英)施密特(Schmitt,N.),(英)麥卡錫(McCarthy,M.).詞匯:描述、習得與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