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法探討
作者: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楊梅煥 陳秋計
發布時間:2012-08-28 15:36: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性學科。本論文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的開設為例,在綜合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沿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這一教學主線,建立該專業景觀設計教學的多元化模式。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景觀設計課程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改項目(地礦類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編號:JG10058)。
景觀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其與城市規劃、建筑學密切關聯,同時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美學、藝術學、植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1,2]。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屬于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型的專業,如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體現專業特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專業培養方案調整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問題,實踐教學環節的不斷改革和實施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和關鍵。
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007年開設的新專業,專業開設以來就依托我校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優勢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教學的安排,同時積極引進規劃行業人才,進行城鄉規劃實踐課程的開設,景觀設計課程即為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鑒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豐厚、動手能力普遍較弱等特點,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探討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如何綜合學生知識、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景觀設計的方法、技能等,著力培養理論結合實踐的現代新型應用型人才,為高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課程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景觀設計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當前,國內的景觀設計課程主要針對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建筑學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開設,景觀設計相關聯課程的開設也主要以規劃、園林、建筑和藝術為主,而與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銜接相對較少,對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也主要以培養設計型人才為主。[3]但景觀設計課程本身是屬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專業課程,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知識結構復雜且綜合性較強,需要初學者具有深厚的相關專業知識積淀。[4]
而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城鎮規劃等專業基礎課程,同時開設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設計專用軟件和輔助軟件,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已經形成,并掌握了設計必備軟件。在大三大四期間開設景觀設計課程,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會需要的景觀設計人才和城鄉規劃管理人才,將大學教育教書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有效結合起來。
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校景觀設計課程考慮到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性質,在課程安排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室內輕室外、重計算機輕手繪等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
盡管我校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遵循的是課堂理論教學+實例設計的教學方法,但在學時的安排上理論教學占據了絕對的主導,以48課時為例,理論講授占據了40課時,設計實踐僅學期末的8課時。
這種教學模式的安排使學生更多的獲得的是對景觀設計的感性認識和理論知識,但因為設計實習安排在學期末,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不免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于陌生,不能夠將理論很好地應用于具體的設計中。同時,景觀設計的內容包含居住區景觀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街道景觀設計、濱河景觀設計等多種主題和類型,但鑒于課時的安排,只能選擇一種類型的選題進行設計實訓,很難培養綜合性、高素質景觀設計人才。
2.重室內輕室外
景觀設計的理論教學均以室內為主,對景觀案例的賞析、景觀美學的體現、景觀要素的結合均以圖片和幻燈片的形式獲取,但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很難反映實際情況。如對景觀空間尺度、景觀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難準確把握;學生很難獲取以自身尺度為標準的景觀空間感受;同時對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難以獲得真實的直觀的感受。[5]缺乏了實際觀察和體會的景觀設計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設計成果,其現實操作性較差,這也就是當前學習過景觀設計的學生甚至景觀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園就能進行實際景觀設計的原因。
3.重計算機輕手繪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的手繪功底普遍較為薄弱,故而在景觀設計實訓中更多的是借助計算機進行相關圖件的繪制。但手繪仍然是從事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礎必修課程,手繪表達是設計思維從大腦向手的延伸,并最終藝術化表達出來的過程。手繪表現是判斷把握環境物象的空間、形態、材質、色彩特征的心理體驗過程,是感受形態的尺度與比例、材質的特征與表象、色彩的統一與豐富的有效方法,其對環境空間的遠、中、近景層次的先后處理、體面與體量關系的掌握、色彩與色調關系的理解、環境氣氛與藝術效果都能做到縝密的安排。計算機手段固然在很多設計效果圖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現力,在手繪仍然是進行景觀設計所需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法探討
1.教學內容多元化
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旨在培養知識結構多元化、實戰技能多元化的綜合性、高素質景觀設計類人才,故而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也應該是多學科融會貫通的綜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結合體。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注重理工科和文科的交叉。在擴展教學中,將文學、歷史、地理、美學、工程等學科的知識體系貫穿其中;在具體景觀設計的教學部分,既應該包括景觀設計的發展歷史、理論及方法論部分,還應該包括景觀設計的技術基礎、景觀設計制圖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最終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展獨立的研究,進行某一專題性的設計。
通過專業教學內容和擴展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安排,使景觀設計的課程體系更加完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2.教學方法多元化
(1)注重課程聯系,強調系統性教學。在教學中發現,盡管學生學習了眾多的專業知識,但較多的學生即將畢業對自己所學過的課程仍然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對課程之間的聯系性更缺乏思考。同樣,在景觀設計的教學和實踐中也發現,盡管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已經學過,但同學們卻未能將之很好的貫通起來應用。其一原因是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主觀能動性,不善于將所學知識綜合聯系思考;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各自為戰,缺乏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溝通與銜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團隊教學意識,在教學目的一致的前提下制訂統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增加聯系性和系統性。
(2)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景觀設計課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了案例+實物、多媒體+板書、被動+主動等多種形式的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實物 把國內外相關景觀設計的實例作品融入到教學中,通過分析優秀設計作品的創意、內涵、外在表象和表達方式,增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掌握其中的要點,達到教學目的;組織學生參觀公園、居住區、道路、校園等城市景觀,使學生對不同類型城市景觀的總體布局、道路的組織安排、景觀小品的設置、植物的種類與配置有一個實質性的感性認識,特別是對一些景觀要素的組織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多媒體+板書 多媒體表現力強、信息量大,能夠更為直觀地展示一些景觀的案例和圖片,使學生能夠獲得更直觀的感受,加上適當的文字描述,教學效果明顯;但對景觀表達中的一些技巧性手法和一些規范性條款,多媒體教學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走馬觀花的感覺,這時,通過板書的簡單幾筆手繪就會使學生印象更為深刻,特別是對一些規范的理解就更為簡單直觀,避免了死記硬背但又與設計相脫節的現象。
被動+主動 被動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師講授,學生聽課接受的過程,該過程學生所需掌握的是景觀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主動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即在學生學習掌握了基本知識以后,主動上臺講授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一些設計案例的專業解讀以及對自己設計方案的詳細介紹,形成教師和學生互相討論的教學方式,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3)全過程的實踐訓練,達到由理論到實踐的教學目的。打破已往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進行實訓的教學模式,將實訓部分穿插于教學的全過程,在實訓中主要采取模型制作和案例設計兩種形式,實現手腦的雙重提高。
在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適當安排由簡入深的模型制作和設計的內容。如在景觀要素學習中,讓學生對水體形式、地面鋪裝圖案、植物栽植方式以及各景觀要素的組合進行簡單的設計,并根據設計成果進行模型的制作。
在教學進入各專題景觀設計后,學生的綜合實訓也就展開。根據不同的專題,給定學生特定的地塊,讓學生進行設計的全過程操作。首先帶領學生到實際地塊進行現場考察,了解地塊的基地性質和周邊的環境氛圍,為設計理念的形成樹立基礎;然后學生根據所學理論和技術知識,進行專題性的景觀設計,形成景觀設計的草圖,通過對草圖一步步地分析和完善,形成設計成果圖件和文字說明;之后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師生討論,通過老師和同學的評議,發現設計的優點和不足,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從整體到細部整個設計流程的細化成果;最后通過手工或電腦模型制作,將設計方案更為直觀地展現出來。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至少安排三種類型的專題設計,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景觀設計的方法,并基本能夠勝任景觀設計的全過程工作。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景觀設計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對學生的考核應結合教學任務采取理論考試、模型制作考核和設計考核三種方式相結合的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理論部分的考核與傳統課程考核方式一致,通過試卷形式考核學生對課程主要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模型制作考核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成果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掌握學生對景觀空間的整體把握以及對景觀藝術化的處理能力;設計考核要求學生根據要求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景觀設計方案,考查學生學習的綜合效果。
結 語
本文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探討了適合本專業的景觀設計教學模式,期望建立一種從學科體系、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的全方位綜合、多元化推進的教學模式,旨在探索一種既能提高學生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又切合社會實際需求的教學模式。通過景觀設計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感官和心靈的雙重收獲,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得到提高,切實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完成專業性的景觀設計,為社會培養城市規劃和管理以及景觀設計行業的優秀人才,并推動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多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菁.景觀設計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8): 87-88.
[2]俞孔堅.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學體系[J].建筑學報,1998,(2):58-62.
[3]王蓓,李新海,劉娜.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21-122.
[4]黃靜.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中多維性的思考[J].新西部,2009,(24):256-257.
[5]劉新燕,衣學慧,方大鳳等.“五步教學法”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教育, 2005,(6):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