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體驗與生命情懷的培養是大學美育中的重要環節。情感通過“體驗”而獲得,它包括社會情感和宇宙情感。“生命”指人的個體生命和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它凝聚出“精神生命”和“生命精神”;它誕生出“生命意味”與“生命情調”,從而構成人的“生命情懷”。情感體驗與生命情懷在“境界”中得以揭示、匯集和敞亮,進而“外化”和演繹為“生命的樣式”與“人生的境界”。

【關鍵詞】美育 情感 生命 體驗 境界

審美教育亦稱“美育”,是指以情感教育為中心內容,以豐富和提升人生境界為價值取向,圍繞人的審美活動而展開的教育。美育以審美體驗為核心,通過理論(美學知識、藝術理論等)和實踐(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欣賞與創造等)兩個環節,培養人的審美情懷,豐富人的內心旨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鑒照人的“生命地位、生命成就、生命價值”。[1]大學美育是我國目前教育體系中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往的美育模式一般表現為:通過對美學原理、藝術理論的講授,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并輔之以相應的教學實踐環節及藝術欣賞、藝術活動環節等。所以,大學美育主要是“趣味”教育或“藝術欣賞”教育。然而,這樣的結果往往表現為:第一,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相分離。美育所生成的往往是對象性的“物”,而不是對象性的“人”。殊不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只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性的人的時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中喪失自身”。[3]第二,知識與生命相分離。美育往往被納入認識論范疇并在知識層面上進行講解和傳授,而沒有真正把美育作為存在本體論在生命層面上進行啟迪和滋養。

情感與生命,構成審美教育的核心命題。情感升華為境界,境界外化為生命,從而演繹為審美的人生。情感指情感體驗與情感模式。情感不是認識,而是體驗,所以,美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美學知識的傳授,而是審美體驗與生命情懷的浸養與妙得。它不是給予,而是喚醒;不是“既成”,而是“生成”。何謂“體驗”,杜維明在《中國哲學范疇集》中說:“所謂‘體驗’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感受的具體經驗,這種經驗不僅給我們帶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內在知識,而且能夠發揮長期徹底的轉化功能。體驗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經驗,正因為它是體之于身的經驗而不是一般浮光掠影的印象。依類旁推,體認、體察、體證、體會、體味、體玩、體究及體知和一般的認識、考察、證實、品嘗及理解也不大相同。凡能‘體之’的都是‘知行合一’的表現,既能‘知得真切篤實’又能‘行得明覺精察’,因為所體之于身的正是自家受用的分內事”。[4]所以,“體驗”不僅僅是鮮活的、具體的、內在的、有血有肉的,而且是“體之于身”和“知行合一”的;它必須是“靈魂在場”和“生命在場”。情感體驗包括兩方面內容:社會情感和宇宙情感。

社會情感指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人生與歷史之間所存在的情感形式,它更多地被凝結為人生體驗,它是“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的纏綿;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思念;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園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惆悵。宇宙情感指人與天地萬物、人的個體生命與宇宙的本體和生命之間所存在的情感模式,它往往被凝結為宇宙情懷,它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胸懷;是“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二十二章)的襟抱;是“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天樂”。

情感體驗與生命情懷的元素與特征啟迪和影響著審美教育的向度和維度。所以,在大學美育中,應注意以下三個環節的互動:第一,“智與理冥,境與神會”[5]審美教育中存在兩種精神傳導系統:認識系統與體驗系統。認識系統指認識、理解、了解、反思、反省、追問、思考、評價、判斷等;體驗系統指體悟、了悟、體會、感悟、感覺、直覺、頓悟、靈感、心會、意會、神會、興會、想象、激情、向往、回憶等等。美育中認知系統的教育是必要的,如美的基本概念、范疇、美學史、藝術史等知識的傳授,但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美育的性質不是記問之學,而是體驗之學;它所誕生的不是分數和技能,而是境界和情懷。審美體驗就是“生命的沉醉”。這種“沉醉”就是生命在直覺與理智之間、存在與意義之間詩意地“躍動”和“驚喜”,是生命在“光輝的快樂中閃耀”。它既有“應目、會心、暢神”(宗炳《畫山水序》)之層遞,也有“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 (《莊子·人間世》)之流動與升華。第二,“自心觀象,象隨心顯”[6]“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7]美,源于一束“心光”,它照射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光明,心靈的空明澄澈可以映照出天、地、人之本然真相,可以成為“天地之鑒”、“萬物之鏡”(《莊子·天道》),所以莊子說“葆光”(《莊子·齊物論》)、老子曰“用其光,復歸其明”(《老子》五十二章)。尼采曾說:“沒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才是美的;在這一簡單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學,它是美學的第一原理”。[8]這正是柳宗元所說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光照射萬物,此乃“自心觀象”;萬物映照心光,此乃“象隨心顯”。心光就是“虛室”之后的“生白”、“塵盡”之后的“生光”。基于此,美育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就是使學生在對“意象”世界的欣賞與沉醉之中充分和真切地體驗主體生命自身的可愛與生動。美不是對象的特質,而是人的“作品”,是“心光”在“精選的場合”中所照澈到的境域。第三,“所照者境,能照所到”[9]審美教育所誕生的是心靈的境界和生命的情懷,其最終的落腳點和歸宿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靈的映射生成心靈的境界,此乃“所照者境”;心靈的境界外化為生命的“樣式”和“人生之境界”,此乃“能照所到”,它所成就的就是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宇宙的情趣化”和“人生的藝術化”。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境界,那么他就會有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形成其獨特的“生活樣式”,各種不同的“生活樣式”就構成種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境界是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所生成和到達的境域和境地。它是“存在”與“意義”在時空中的交會點。“存在”在“境界”中被賦予“意義”;“意義”在“境界”中得以“存在”和“誕生”。美育就是使“存在的意義”和“意義的存在”在“境界”中得以覺解與映照、升華與敞亮。“體驗”與“踐驗”構成人生境界在“知與行”層面上交融互動。心靈的“感悟”被詩意地升華為生命的“參與”,“靈魂在場”被演繹為“生命在場”。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孟子·盡心上》)。這是一個生命不斷超越和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從“必然”走向“自由”、從“遮蔽”走向“澄明”的過程。老子曰:“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老子》十五章)。誰能走出混濁躁動而達到內心的朗靜澄澈;誰能在鄙陋粗俗中“民胞物與”;誰能在羈旅危行中“詩意地棲居” !

總之,“心靈的超越”與“生命的自由”構成審美教育在“人生境界”層面上的生成與建構;“情感體驗”與“生命情懷”則盡顯審美教育在“人文關懷”層面上的根由與宗趣。

參考文獻:

[1]東方美先生演講集.臺灣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22.

[2]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

[3]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三卷,第304頁.

[4] [美]杜維明.中國哲學范疇集[M].人民出版社,1985:213.

[5]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

[6] [9]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80、179.

[7]宗白華全集(2)[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358.

[8]尼采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5: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