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級中小團體的管理
作者:江蘇省南京市三牌樓小學 周小慧
發布時間:2012-07-18 09:32: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班級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小團體,加強對班級小團體的管理是班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對小團體引導、管理得好,會有力地促進班級管理。反之,則會妨礙班級正常秩序的確立。
一、小團體在班級中起的作用
第一,積極作用
小團體雖然多是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但它可以成為團體成員信息傳遞和溝通的重要場所,容易被學生接受。另外,小團體內的成員往往會有交流真情實感的機會,傾訴彼此之間的遭遇和困難,從而使情感有某種歸屬和寄托之感。在積極的小團體中,同學的友誼以及真誠的愛可以幫助自己擺脫苦悶和彷徨,從而彌補了正式群體的不足,也拓寬了學生的交往渠道,使學生多種多樣的需要能夠得到更自由、更廣泛和更充分的發展。這對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班級管理的角度看,班級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民主意識以及參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都大有好處。如果教師引導得法,還可以使這些小團體成為班級管理的重要力量,正確引導學生,團結學生,促使它們積極上進,也有利于班級奮發上進風氣的形成。
第二,消極作用
班級中的各種小團體也正因為是自發產生的,從而使他們的團體目標常常與學校、班級的整體目標不協調,甚至有相當程度的差距,給學校、班級整體目標的實現帶來干擾。這種干擾特別是當一些小團體意識到學校、班級整體目標會限制、影響到本團體利益的時候尤為明顯,他們會從小團體的利益出發,阻礙、破壞學校、班級整體目標的實施。
而在日常行為中,小團體一般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這些規則在團體中的約束力比較強,但是缺乏理性思維,帶有較強的盲目性。這對于執行學校、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常規都帶來不利的、對抗的一面。極易在班級各種活動中導致不團結、紀律渙散,打架等等不良現象的發生。發展下去,還有可能被社會上的不法之徒教唆利用,對孩子的健康發展、對社會帶來十分嚴重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對班級中小團體進行管理
班級小團體雖然沒有嚴密的組織形式,但是它對學生的心理影響以及對班級的交往、人際關系,甚至班級的班風、集體輿論都有著不應低估的作用。發揮積極的小團體的作用和加強對消極小團體的引導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必要手段。
第一,深入調查,了解情況
班主任對小團體進行管理,首先要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掌握小團體中每一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他們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校內外活動、交友情況及家庭情況等,認真研究小團體的核心人物、團體的存在形式等,對小團體及其成員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調查了解的方法很多。如觀察法、談話法、家訪法、問卷法等等。特別是剛接一個新班可以采用問卷法,設計一種由小團體成員自行填報的調查表,填報內容分別為“吸引”、“不關心”、“反對”三類。要求群體成員回答:他們在群體內喜歡誰或不喜歡誰,愿意或不愿意和誰在一起。根據談話和調查表中收集到的資料,可繪制出“群體或成員關系圖”。
第二,引導和改造小團體
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小團體的積極作用,克服和抑制它們的消極作用,就要積極引導、改造小團體,使之符合學校和班級的管理要求。
1.幫助樹立正確的團體目標。
班級中各種不同類型的小團體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團體目標。這些目標對于學校、班級整體目標來說,有的基本一致,有時則表現出比較大的偏離。教師應當根據各個小團體不同的特點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他們明確目標,強化與學校、班級整體目標的一致,消除對立的一面,使之接近或符合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
2.與小團體成員加強情感交流。
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各種小團體,尤其是那些由差生組成的小團體,常常影響班級紀律,形成不良風氣。教師要主動地有意識地接近他們,多談心,多加強情感的交流,多給他們理解、體諒、關心、信賴和尊重;使他們不再與班級對立。在此基礎上再適當施教正面影響,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利用良好風氣帶動后進生進步
教師可以順應小團體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并利用這些積極因素,使小團體成為一種管理力量。比如有的小團體比較團結,我們可利用其中的正面積極分子去影響小團體中的一些落后分子,這在品德教育和各項活動中都會起到正式群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4.思維換位,進行角色轉換
小團體中的領袖是在成員中自然形成的,不一定具有較高的權力和地位,但他們大多是能力較強、經驗較多、有較強的實際影響力的人,我們可以適當重用小團體中的這種領袖人物,讓他們擔任班級或者少先隊組織的干部,強化他們的責任心,啟發他們的上進心,通過角色轉換,團結一批人,帶動一批人。
5.對團體的組織形式和人員進行適度改造
適當地改造小團體的一些弱點和毛病也是促使小團體進步的一個好方法。改造的方法一是改變人員結構,使原來的群體關系發生變化,形成不了組織核心;二是約束行為,配合學校常規管理,明確紀律,限制不良行為的蔓延和發展。
第三,組織積極健康的團體,強化班集體的凝聚力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又是轉變差生的良方。我們可以通過培養積極健康群體,強化集體的凝聚力,來代替、引導小團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健康有益的班集體活動來吸引學生參加,并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揮才能,從而加強集體觀念。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科小組、書法、棋類、無線電測向等興趣活動中增長知識才干,增進友誼,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避免自發群體的消極作用。
第四,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共同管理小團體
學生小團體是以觀點、興趣、愛好、態度的相一致為基礎,以感情為紐帶而自發形成的,他們的活動范圍也不僅僅在校內。因此,對學生小團體的管理,必須采取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校內,要做好小團體中核心人物的工作,發揮他的長處,引導他在小團體中起好作用。校外,要常與家長聯系,比如可以建立家長聯系簿,爭取家長、社會的支持,統一要求,統一管理。同時,可以引導利用小團體開展一些社會活動,注意活動內容的安排及方法上的指導,使小團體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總之,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出現是必然的,我們對它既不能簡單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要采取高度負責的態度,發揮其積極影響,避免其消極影響,使每個學生都能按照人才的質量標準和規格健康地成長。這正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